“人性這根曲木,絕然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康德說。人性這根曲木成為柏林思考的起點,他看穿了歷史與現實不可彌合的鴻溝:人性是脆弱的,而且有曲木性質。當這個時代面臨構想標準的社會藍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標準,援引先賢觀點論進行論述。但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繞不開人性曲木這個難題。先哲們達成一致性的方案可能性很小,但在眾多的解答當中,毫無疑問,柏林穿過了時代的迷霧,洞見了人性,給出了部分答案:如何讓人性在理性之中得到施展,就是自由!
密爾說:人性不是一架機器,不能按照一個模型鑄造出來,并且開動它一絲不茍地去做它規定好的工作,它毋寧是一棵樹,需要按照使他成為活物的內在力量的趨向生長,并在各方面發展起來。而密爾口中的內在力量,在我看來就是柏林敘述的人性的自由。
1794 年孔多塞在牢獄中激動的預言世界:將社會加以理性的重組,就可以消弭精神的,心智的迷誤,擺脫偏見和虛妄的控制,不再盲從的未加驗證的教條,并將終結壓迫人之體制的愚蠢,殘暴,從而,也就終結了這些心智陰影之所以孕育和滋生的溫床。如此創造出一個快樂,自由,公正,美善,和諧的世界。(自由的最終目的)
談論自由的前提:
*所有人可以有食吃,有衣穿,有病醫,有家可歸,這些事情雖然不是最終的、絕對的,但是應該優先考慮。
*履行每個人最起碼的公共義務,就是要避免極端的痛苦。避免熱戰和冷戰。
什么會讓我們不自由?
罪惡使人不自由,種種罪惡都是無知的表現。
根據“德性即知識”這一原理,人們只要知道什么是有益的,就不會做出破壞性的事情。
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間的界限不明也是不自由的表現。
完美主義讓我們陷入不自由。
我們在可以要求完美總會使得自己忽略某部分的努力,過度苛刻反而一事無成。幾乎沒有人可以接近完美,所以完美主義是人追求自由的第一死穴。第五項修煉里有一句話說 今日的問題都是由昨天的解決方案造成的。
只關注科學知識給人的信息,太過相信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忽略了直覺判斷和感性思考,在啟蒙運動的理性之光中,人們忽略了盧梭展示的微弱的感性之光。
? ? ? ? ? ? ? ? ? ? ? ? ? ? ? 愛因斯坦說:
直接領悟的心(intuitive mind)是上天給我們的神圣禮物;
? ? ? ? ? ? ? ? ? ? 理性思考是它的忠誠仆人。
? ? ? ? 我們的社會居然把一切榮耀歸于仆人,
? ? ? ? ? ? ? ? ? ? ? ? 卻忘了禮物的存在
自由需要代價: 自由在不同的人看來有不同的模式,歐洲中世紀為解放自我而大肆發動戰爭,屠殺和侵略。當今有些人想獲取經濟獨立要迎合大眾需求違背自己的價值理念,獲取自由總要付出汗水或者熱血。
如何獲取自由?
自由先從懷疑開始。先不要盲信傳統,恪守所謂的金科玉律,或者服從于任何形式的權威(世俗權威和專家權威);任何的真理的獲得一定是經過理性思考邏輯自洽的論證。
自由的獲取,要獲得對這個世界的完美認知。只有一條: 一切可能問題的正確答案加在一起(或許是無限多),就構成了完美的知識。
人要展示自己的個性才是自由的。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其他人,順從自己的心,而不是按照他者或者社會對自己的期盼生活。個性就是和他人都不同的那個東西,尋找自我就是自由的過程。
密爾說的嘗試“各種生活之試驗”的自由。在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社會,每個人有理性表達和展示自我的自由,充分享受價值觀的碰撞,在一定規則限制下尊重差異,擺脫道德偏見,即自由就要先認識自身,對世界保有好奇,對過去,對歷史,對前輩,從歷史中獲得一種正確生活的方法。
最值得采納的辦法,可以視為一條基本原則的,就是維持一種不穩定的平衡,讓事情處于波動之中,不斷急于追求固定甚至規律的生活來防止陷入絕境,不要以片面的認知就做出褊狹的選擇;在無法認知到真理之前保持一點謙卑,是很有必要的。
關于自由是人類永恒追求的話題,實現方法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柏拉圖式的理念”: 真理的答案只有一個,一定有途徑可以發現真理,而且真理之間相互關聯,不自相矛盾。
相信知識才能解救人類獲得自由,知識可以使人在宇宙之間獲得完滿,完成自我。這個時代的唯一壁壘就是認知的壁壘,沒有磚塊的知識是無法搭建思維的高樓大廈,我相信真理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只要反觀本心,與靈魂對話,接通宇宙和自身,就可以獲得生活的真理。
托爾斯泰說:假如自由只是一種幻覺,它也是人類的生存與思考必不可少的一種幻覺。
或許完美認知是不存在的,但是我想快樂的生活在我不理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