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
任何追求轉型的管理層,都需要不斷接受新知識和新理念。膽小怯懦的人,期待獲得立竿見影效果的人,都注定會失望的。
質檢并不能提高質量,質量在你檢查之前已經產生。一開始就把產品做好,這才是更好的辦法。
朝東方看。
帕斯卡和阿索斯: 《日本的管理藝術》
大前研一: 《戰略家的思想》
關于日本的戰略思考藝術,大前研一認為“基本上就是創造力、直覺和理性。”
大多數日本企業甚至沒有一份合適的組織結構圖,它使用了大量的項目團隊,體制非常靈活。創新往往出現在交界的地方,需要多種學科的知識。
用日式方法制定的戰略是非線性的,不求理性。這有別于西方管理者常用的基于線性思維的機械性系統方法。
彼得斯和沃特曼:《追求卓越》
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他們強調人甚于數據。
好消息來自得體待人、來自要員工放出的光彩、來自生產好用的東西。
美國的問題在于一味沉迷于管理工具,卻忽略了管理的藝術。側重衡量和分析,忽略了員工的價值。
病人最不喜歡聽人說自己病了,他們只想知道自己怎么才能痊愈,何時能夠痊愈。
坎特: 《公司男女》《變革大師》(變革大師的定義是: 擅長預測變革需求并領導生產變革的人和組織。
本尼斯:群體動力學。領導力學說的重要影響人物。
領導力并不是什么少見的才能;領導者是后天造就出來的。領導力并不僅局限在組織最高層人物,而是與所有層級的人都相關;領導力并不是指控制制、指揮和操縱。
本尼斯曾對90位美國領導人做過一次著名的領導力研究,這些人之間的共同點是,他們都表現出了“對當前混亂狀態的控制能力。”領導力是無所不包的,所有人都能擁有它。
本尼斯從這90位領導人身上確定了4種常見的能力: 引導注意力(愿景)、把握意義(溝通)、贏得信任(情感黏合)和自我管理(積極的自我認知,情感智慧、善于學習)。
情感智慧:它的特點是能接受別人的真實狀況;能根據現狀來處理事情;能彬彬有禮地對待所有人,甚至包括關系親密的人;能信任別人,哪怕是在有風險的時候; 能在意見不統一、得不到認可的時候堅持做事。
領導者是最后的堡壘。當西方的經理人們抱著腦袋發呆時,領導者給予了希望;在一個飽受悲觀和混亂折磨的世界里,領導者帶來了清醒和客觀。他們不用框架、矩陣去解決企業沉珂,而是以人的方式去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