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東京的第二天,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卻有了變化:短暫的新鮮感過后,我開始適應和習慣了這里,悄無聲息般被它的低調和不完美所牽引,甚至開始覺得舍不得。
它的極度便利對任何旅人都是悄然奪愛的致命武器。就像嘗試了如圖下強大的自助咖啡機器,喝到了超贊且不到1刀的咖啡后,就開始無限留戀東京。因為自己很清楚,以后,在其它地方不可能會遇到同樣的福利了。
搭上已經很熟悉的地鐵路線外出,去和久違的菲菲姐見面,也是今天行程的亮點。我們來了一間素食自助餐廳,打開了精彩開聊模式。
最喜歡和擁有多種文化角度的思維碰撞,因而可以作文化類比,作出有更為具象的評價。而菲菲姐在日本生活多年,儼然坐擁一半中國、一般日本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大大滿足了渴望深度游的我。
話題很廣,姐姐談到了日本文化前后輩身份有別給工作帶來的實際煩惱,特別是處理平級關系方面,分寸的把握,分秒考驗情商和處理細微關系的能力。尤其當自己的working buddy是一個古板的前輩時,很有可能分分秒踩上地雷。。。然而,即使過了人際關系這一坎兒,然而最終職位的提拔,必然也要有強大的工作能力做依據。表面一片祥和的社會背后,對領袖的整體要求還是蠻苛刻的。
“愛社”精神(對公司的忠誠與忍耐;和3年內換工作會給新雇主以應聘者缺乏忍耐性的印象)和“社畜”精神(自嘲變得像公司圈養的牲畜一樣。。。)這兩個只有日式文化里有的普遍概念也讓我再次嘆服,而在小坡的職場我最經常聽到的概念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對比太大。。。
相比之下,就自己在坡島的初次職場體驗,對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情商的要求都相對寬松。想到這里,對坡島相對的寬容度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在過去的2年,是如此的被公司溫柔相待啊啊啊啊。
而相比之下,在坡島的環境,若完全低調也只能被埋沒或視為態度被動,時不時需要自己爭取機會,因此謙遜和主動間需要不斷平衡才得以有效果,因此也非常有難度。
后來又聊到了新加坡人(第一代除外)對日本一致的稱贊,總喜歡夸國人的高素質、低調和禮貌,城市的干凈便利,美食的豐富。這個一致姿態背后,不禁讓人看到這日本看似頗為極端的文化之下不失為一種聰明的自保模式。也像極了過去兩年自己屢試不爽的職場生存寶典:特別當自身力量不大時,謙遜,示弱兼不失可愛的姿態是最安全的,甚至能促使平級和上級樂意的提供資源給自己,甚至在互動后附上良好的口碑和評價。因而,我想日本的謙遜不失為其民族成功的利器,值得自己繼續借鑒,應用到下一份工作中。
就拿最近兩天的住所“淺草橋”居民區為例,窄窄的街道卻不失風情,如漫畫版唯美,沉靜、卻不失風采。如此般精致的景致,總能在心頭留下淡淡而持久的痕跡。對這里的景,如此;人,亦如此。
吃完了午餐,我們來到雷門寺過了把日式浴衣癮。厚厚的腰帶把腰部裹得厚厚的,據說是古代專門用來遮掩女生的腰線,以突出一種直挺的“水桶腰”式美,也是醉了。
非常喜歡這種旅行體驗,整條古街有不少穿著傳統服飾的觀客,都成了彼此的風景。如今和服依然在日本盛行,夏日祭時更是無人不穿,菲菲姐感嘆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服飾盡管更多元,在當代(除了旗袍)多數服飾儼然已沒了社會地位,著實可惜。想想若是以后每個元宵燈會上大家都穿古裝,還是蠻有趣噠~~
當然這次旅行中,的確也發現不少可愛的現象,是坡島和國內都不曾有的。
1)地鐵里/書店里買書/看書的人比其它國家多。也發現有意思的現象,大多數人看書都喜歡把外皮套起來(如下圖),讓外人看不到自己讀的是什么。難不成大家對自己的心靈小心保密,or 看的都是禁書?@.@!
和姐姐交流中,或許包裹書封的習慣與日本文化那股極度好學精神有關,一種從不畏懼向任何,哪怕只有一方面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學習的心態,不會怕示弱、抑或模仿 。目的明確,通過學習而變得更好。
而當下日本文化狀態也是兼具東西文化之精華而生,不提原始動機,這股蠻勁兒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環境也蠻值得借鑒的。
2)大街上的妹紙出乎意料的保守(完全不漏肩)感覺像滿街的Muji秀;風格不多變,但發型妝容都非常體面,最低水平也不差。我則穿著漏肩裝外加頂著一頭毛燥頭發,在一片Muji中覺得異常的別扭。
男士的裝扮則讓人耳目一新,大多在地鐵里也是全套的西裝革履(真的不忙啊熱嗎。。)皮膚保養姣好,發型精心拾倒過,看著干凈舒服。
3)強大的便利店造福了無數繁忙的上班族,其功效甚至大過超市(菲菲姐姐和姐夫平時就很少逛超市)不做飯的上班族完全可以在便利店解決日常所需,也幫窒息的生活稍微緩了緩。大大小小的便利店都喜歡放舒緩的小提琴曲,可能也是為了幫人減壓吧。
探索繼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