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其二(下)
葅(租)對醢(海),賦對詩。
點漆對描脂。
璠(繁)簪對珠履,劍客對琴師。
沽酒價,買山資。
國色對仙姿。
晚霞明似錦,春雨細如絲。
柳絆長堤千萬樹,花橫野寺兩三枝。
紫蓋黃旗,天象預占江左地;
青袍白馬,童謠終應壽陽兒。
提顴肌,嘴角上揚。
區分鼻音和邊音:
“履、柳、兩”聲母是邊音l。
下半闕幾句詩意象很豐富:有晚霞似錦、春雨如絲;有長堤柳枝、野寺山花;還有黃旗紫蓋白馬青袍,各種色彩印入眼簾,閱讀體驗真實飽滿,將首句對的血腥沖淡不少。
“晚霞明似錦”
這句出自唐·駱賓王《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的“峨眉山上月如眉,濯(zhuó)錦江中霞似錦。”
晚霞很美,古往今來,文人騷客,皆好借此抒發情懷。
常記幼時天邊晚霞,一大片一大片,濃烈重彩,鋪滿天邊,裝扮著兒時的視野,和小腦袋里無邊無際的霞想。
晚霞又叫火燒云,瑰麗奪目,美不勝收,且看蕭紅筆下,那驚艷了文學“半邊天”的晚霞:
“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站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他剛想說:“你們也變了……”旁邊走來個乘涼的人,對他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
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
“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像是在等人騎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來似的。過了兩三秒鐘,那匹馬大起來了。馬腿伸開了,馬脖子也長了,一條馬尾巴可不見了。看的人正在尋找馬尾巴,那匹馬就變模糊了。
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那條狗十分兇猛,它在前面跑著,后邊似乎還跟著好幾條小狗。跑著跑著,小狗不知跑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見了。
接著又來了一頭大獅子,跟廟門前的大石頭獅子一模一樣,也是那么大,也是那么蹲著,很威武很鎮靜地蹲著。可是一轉眼就變了,想要再看到那頭大獅子,怎么也看不到了。”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不要說太陽斜射在桑榆之間,就已經很晚了,傍晚的霞光照樣可以映紅滿天,鼓勵人們在晚年仍舊可以積極進取,繼續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不是的,夕照中的晚霞,是一日之中最濃墨重彩的最后一筆,底蘊最是厚重,她雍容地,于夜幕之前,完美謝幕。
最后,重溫一句諺語: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早晨出現紅霞,預示有雨,不宜出門;傍晚出現紅霞,預示天晴。幼時在田壟間便聽得鄉里鄉親們踩在晚霞里,拖著長長的身影說過這句諺語,至今繞耳,尤為親切。
“春雨細如絲”
描寫春雨的詩句太多,怎么形容都不盡春雨的妖嬈:
宋·邵雍:“春雨細如絲,如絲霡霂時。如何一霶霈,萬物盡熙熙。”
唐·李端:“梅雨細如絲,蒲帆輕似葉。”
宋·陸游:““霏霏春雨細如絲,正是春寒欺客時。”
“柳絆長堤千萬樹”
此句化用白居易《喜小樓西新柳抽條》中的“為報金堤千萬樹,饒伊未敢苦爭春”。
古人情趣風雅,萬事萬物皆可入詩寄托脈脈情思,含蓄委婉間,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一番韻味。
閱讀古文便不難發覺,古人對于“送別”這事,通常寄予在了“柳”身上,且看:
最早《詩經·采薇》中,戍守邊境的戰士白發蒼蒼回家鄉,近鄉情怯,悲喜交加之時詠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其一》:“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丈夫上馬,不提鞭子抽馬,卻反手折一柳枝贈予妻子。“柳”則是“留”,表示不愿離別的依戀之情。唉,這無奈的出征!
“花橫野寺兩三枝。”
唐·李端《春晚游鶴林寺寄使府諸公》中的“野寺尋春花已遲,背巖惟有兩三枝”。
妙的是:
有,宋·張道洽《梅花二十首》中“試向園林千萬樹,何如籬落兩三枝”這二句。
作者再次化用,“千萬樹”“兩三枝”對仗工整,韻味十足。
“紫蓋黃旗,天象預占江左地;
青袍白馬,童謠終應壽陽兒。”
前一句是三國末期吳國君主孫皓的典故;
后一句是梁武帝時,壽陽侯景叛亂的故事。
“兒”是“齯”的古字,指年壽高的人。原來,“兒”這個字,還讀“ní”,沒有想到。
“江左”對“壽陽”,兩地名也是公工對。
參考: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笠翁對韻》《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