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重要的不在于生命給予了我們什么,而是如何利用好被給予的東西。人生的不幸,是我們的主動選擇。不管經歷了什么,你都可以走出不幸的旋渦,過上自由幸福的人生,只要你愿意。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人的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系”。
你認同嗎?你不用著急回答我,你先來想象這幾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是,一個混得很好的同學突然聯系你聚一下,你會不會絞盡腦汁地想穿什么、說什么、吃什么?
第二個場景是,你匆匆忙忙趕到家長會現場,低頭一看,你的裙子上有塊狗狗的尿漬,面對其他家長,你是緊張懊惱,還是毫無波瀾?
還有一個場景是,下雨天,你的孩子突然說:“媽媽,我想跟小琳一樣坐不淋濕鞋子的奧迪,不想坐電動車。”女兒的愿望會不會讓你心頭一顫?
這就是生活,我們總擔心給其他人留下不好印象,總是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總擔心自己的某些行為會被別人討厭。
于是,我們犧牲了自己的自由、放棄了自己的開心,去做出更多迎合他人喜歡的舉動。
如何不在意別人是否討厭自己?如何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這本《被討厭的勇氣》將給你答案。
本書作者是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他們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忠實追隨者,阿德勒是偉大的心理學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是弗洛伊德理論的反對者,這本書也被稱為“阿德勒的哲學課”。
被討厭的勇氣》總銷量高達350萬冊,是亞馬遜年度冠軍書籍,它不僅是心理學從業者的必備參考書,也是心理學愛好者自修的不二之選。
這是一本顛覆認知的書,讀完它,你會有種“原來人生如此簡單”的感嘆和驚喜。接下來,我就為你解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精華內容,你會了解到人生“不幸”并不是過往經歷帶來的,而是你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在這里,你有兩種偏見是一定要改變的。
我還會從認知調整入手,教你3個實用的人際關系王牌。
學完后,你會發現,你想要的自由和幸福其實并不遙遠,只要你擁有勇氣。
好了,話不多說,現在開始我們的學習吧!
01
兩種偏見
首先,你想一下,你有沒有過以下幾種想法:
“因為小時候父母總打擊我,所以我現在很自卑。”
“我就是一個暴脾氣,我也不想發火,但忍不住。”
“這就是我的命,沒辦法。”
如果你說過或者有過類似想法,那在這里,我要很嚴肅地告訴你,這些“不幸”之所以找上你,是因為你一直有以下兩種偏見。
第一種偏見是“創傷說”,現在的不幸是以前經歷造成的。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事實呀,怎么可能是偏見?”我們先來看個例子吧,假如你有一個弟弟,他總是一個人躲在房間里,不工作,也不見人。
他經常和你說:“我好想像個正常人一樣,去找一份工作,可是我做不到,一出門,我就心慌冒汗、手腳發抖。”
聽到這里,你肯定忍不住問他“怎么會這樣?是不是遇到過什么事情呀?”
好了,在你的追問下,他講述了曾被父母責罵,被小伙伴當眾羞辱的經歷。
那你試著想一下,弟弟在你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講述這些“創傷”事件,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可能會心疼到不行,然后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父母的虐待和同學的凌辱讓弟弟患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我懂你的心疼,但我還是要問你兩個問題,所有不能出門的人都有一段痛苦的童年嗎?有過痛苦經歷的人都和弟弟一樣出問題嗎?
不一定對吧!你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太無情,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很同情弟弟的不幸,但那段痛苦的經歷不是不出門這個行為的唯一原因。
從阿德勒的“目的論”來看,是因為他有了不想出門的目的,才選定了這些悲慘的故事。
是不是難以接受?甚至有人會責怪阿德勒太刻薄。那我就要告訴你了,阿德勒是最有資格這么說的人。
我給你講講他的故事吧。他個子很矮,從小駝背,兩次發生車禍。3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突然去世。5歲時,患了肺炎,差點奪走生命。
除了這些,他學習成績也非常一般,投入工作后,因為理念不合,又與昔日同修弗洛伊德決裂。
總之,他遭遇了太多不幸。
但他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成為心理學界的三大巨頭之一,還寫出了至今仍深受大家喜愛的書籍《自卑與超越》,自創個體心理學流派。
你看,不幸的過去不一定產生一個不幸的現在和將來。
所以說,真正決定我們命運的不是過去,而是你賦予它們怎樣的意義。
好了,說完第一種偏見,我們來說說第二種偏見:面對負面情緒,我控制不了自己。
你肯定也聽其他人說過這樣的話:“我也不想發脾氣,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那事實是這樣嗎?心理學家黛安?泰斯對400多個男女進行的調查發現,人們為了一定目的,會主動陷入不快情緒。
換句話說就是,人們喜歡把情緒當成工具。
不信?那我們一起來看這樣一個例子。
有個年輕女士猶豫好久,咬咬牙買了件奢侈衣服,然后穿著這件衣服和朋友在高檔餐廳用餐,心情好到不行。可遺憾的是,服務員不小心把咖啡灑到了她衣服上。
前一秒還很淑女,面對這一幕,她立馬呵斥道:“哎呀,煩死了,你沒長眼嗎?”
服務員連聲道歉,年輕女士打斷她說:“閉嘴吧,讓人上火死了!”一起用餐的朋友試圖安慰她,她卻更暴躁地說:“快離開這里吧,真是掃興。”
聽了這個故事,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明明是很小的事情,而且已經發生了,這位年輕女士為什么會這樣暴怒呢?
我來告訴你真實的原因。
首先,這位年輕的女士提前就知道服務員肯定會道歉甚至賠償。其次,衣服臟了,這傷害到了年輕女士的驕傲感,而且她也自責沒保護好這件昂貴的衣服。
所以,服務員就成了她要發泄的對象。
除了這些,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學研究發現,憤怒屬于興奮性情緒,越發泄,就越興奮,這說明什么?說明讓你陷入暴怒的不是具體事情,是你的發泄方式。
所以,說的更直白一些,你不是控制不了自己,是你把負面情緒當成震懾對方和原諒自己的工具了。
那你可能就問了,既然不幸的過去決定不了現在和未來,每個人又都可以控制自己,為什么很多人甘愿保留這樣的偏見呢?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那是因為從本質上講,不幸對你而言,其實是一種“善待”。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回到剛才那個例子。
就拿弟弟整天不出門來說,如果他告訴你:“我就是不想出門,因為我懶得工作。”
等待他的是什么?一定是各種指責對不對?
但把原因歸為過去的不幸,他就成了受害者,得到的是大家的同情而不是指責,所以,這是他對自己的善意。
好,說到這里,我邀請你旁觀這樣一段對話。
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和一個開公司的朋友聚會,她低落地說:“我是被孩子拴住了,根本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猜一下這個媽媽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如果沒有孩子,我也可以很優秀。”
沒有孩子,她真的就能事業有成嗎?其實未必。
可生活中,我們卻常常找這樣的借口,比如因為離家遠,所以不得已遲到了。又比如因為性格比較內向,所以錯過了很喜歡的對象等等。
雖然有些難以接受,我還是想告訴你,這些“不幸”只是你用來為自己開脫的借口,因為停在“原因論”,就代表著“錯不在你”,更重要的是,你還給了自己一個很美好的想法,“如果沒有這些事情,我也很優秀”。
但我要強調一點,我并不是說,過去對現在沒有任何影響,我想說的是有影響,但不是絕對影響。
就像殘疾人雷慶瑤,因為意外失去雙手,生活節奏被徹底打亂,但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游泳,用腳吃飯、走路和化妝,還登上演講的舞臺。
這說明什么?人生重要的不在于生命給予了我們什么,而是如何利用好被給予的東西。
那到這里,你也就知道了——人生的不幸,是我們的主動選擇。因為我們對不幸是有偏見的,要么以為是過去的錯,要么覺得自己做不到。
所以說,不幸背后,是我們對自己的善意。
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堅信,不管經歷了什么,你都可以走出不幸的旋渦,過上自由幸福的人生,只要你愿意。
這就來到我們要說的第二部分,在自由和幸福面前,你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氣。
我會帶你分兩步來領悟這句話:第一步,找到煩惱從何而來;第二步,帶你進行思維轉變,從沉浸原因到關注目的。
02
缺少的不是能力,是勇氣
先來看看第一步:煩惱從何而來?
就像阿德勒所說,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系,主要表現在競爭、期待認可和回報想法三個方面,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首先說說競爭。
說到競爭,你肯定不陌生,就比如說二胎家庭,老大就愛和老二比,要和媽媽一起睡,要和弟弟或者妹妹用一樣的東西,甚至直接說媽媽偏心,其實,這就是競爭意識在起作用。
你可別覺得只有孩子才這樣,成年人更嚴重,比如,工作上和同事比,生活中和好朋友比,因為競爭存在,你才會介意自己穿的好不好、學歷高不高、家境好不好,煩惱才會那么多。
接下來,我們說說期待認可。
假如你身邊只有10個人,其中1個人任何情況下,都反對你。兩個是你的好朋友,他們總是理解和接納你。另外7個就是一般關系。
問題來了,你更在意喜歡你的那兩個好朋友,還是一般關系的7個人,還是反對你那一個。
很奇怪,大部分人會關注那個討厭自己的人,然后總想去證明些什么,這就是期待認可的思想在作怪。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人會選擇不喜歡的專業,做不滿意的工作,甚至選擇不太中意的伴侶。
因為他們太想得到父母或者身邊人的認可了,那你又是怎樣?我想你應該好好想一下,因為,違背內心的決定會讓你時刻處在想要掙脫而又無力掙脫的痛苦里。
最后,我們來看看回報式思維。
我們可以分兩種情況來看,一種情況是帶著回報思想去幫助別人,比如,你在公交車上給人讓了座,他不說謝謝,你就不舒服。
又比如工作中,你幫助的新人如果對你不冷不熱,你就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帶著回報式思維在做事。
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回報別人去做事。
比如你要考察同事的工作,但他和你關系非常好,不巧的是,他的工作出現了漏洞,你是如實說出來,還是幫忙隱瞞?
其實,只要你陷入這樣的糾結里,就證明你帶著回報式思維。
你再想想,生活中,你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我是為你好,你為什么不接受?”“我為你放棄了工作,你怎么可以忽視我?”這也是回報式思維在作祟。
說到這里,你有沒有一種感覺:“對對對,我也是這樣。”但讓你意識到問題可不是我的目標,我更想告訴你怎么做,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第二步。
第二,從沉浸原因到關注目的。
我們先舉個例子,假如你的工作一直不溫不火,你的解釋是:“因為我上司不好,我根本沒法好好工作”,接下來你還會去列舉其他人不喜歡上司的證據。
但這在阿德勒看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謊言”,直白點說,就是面對工作沒做好這個事實,你需要一個“討厭的上司”來背鍋。
當然,很多時候,是你的潛意識在指導你這樣做,因為潛意識是個狡猾的孩子,總喜歡享樂避苦,趨利避害。
不過也不用擔心,今天,我會教你一個應對它的方法,那就是把原因論轉為目的論,首先你要明確告訴自己:“是因為我不愿意接受無能的自己,所以才覺得上司不好。”
然后問問自己“那我要的是什么?”一旦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能把精力聚焦在做事上,像抱怨、委屈之類的煩惱也會消失。
到這里,你已經清楚知道,我們不能沉浸在原因里,而是去關注目的,但不瞞你說,這是個需要不斷練習的過程,你需要堅持下去。
不過,為了讓你真正做好從原因論到目的論,除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我在第三步還要告訴你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叫做課題分離,它真的非常好用,你可一定要聽好了。
第三,學會課題分離,掙脫人際困擾。
學會分離課題很簡單,就是把問題進行分解,區分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別人的事情,哪些是老天的事情。
我來給你舉幾個例子,你很快就明白了,比如地震、火災、洪水發生時,你能阻止嗎?其他人能阻止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那這就是老天的事,你要做的是先臣服,然后做自己能做的那部分。
又比如你的伴侶很霸道,但你不喜歡,你能改變他嗎?肯定不能,那這就是別人的事情,你要做的是尊重。看起來你什么都做不了是嗎?其實不是的。
比如發生災害時,你參與救援或者尋找補救措施就是自己的事;你的伴侶很霸道,你主動找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并明確指出你希望他怎么做就是你的事。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雷慶瑤,發生意外是她阻止不了的,別人對她的嘲笑,也是她阻止不了,但是學著用腳吃飯、穿衣和生活是她能做的。
所以,我想告訴你的是,遇到任何困擾,不要去糾結為什么,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是誰的課題?”然后問自己:“哪個是我的課題?”方法是不是很簡單?但難在你去探索自己課題的勇氣。
我們來總結一下,在第二部分,你知道了在自由和幸福面前,你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氣。
為了讓你找到這份勇氣,我們先學習煩惱產生的三個方面,他們是競爭、期待認可和回報思想,然后我們知道了在認知方面,要從沉浸原因到關注目的,最后,你還學會了分離課題,找到自己的課題,做好自己的事。
你發現沒有,我給你的方法都偏向認知方面的改變,為了讓你在人際關系中更游刃有余,我還會在行為方面,給你3張王牌。
03
三張王牌
第一張王牌是學會自我接納,找到突破自我的力量。
在第一部分,我們說過:“人生重要的不在于生命給予了我們什么,而是如何利用好被給予的東西。”那利用好被給予東西的第一步就是自我接納。
在這里,我要特別強調一點,自我接納和自我肯定是不同的。
自我接納是誠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局限,并朝著積極方向努力。
而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卻一再提醒自己“我能行”“我很強”,一句話總結就是,自我接納是一種積極態度,而自我肯定是一種自我欺騙。
可能還是有人不太明白,沒關系,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你一個月掙4000元,但你理想目標是6000元,如果你對自己說:“沒關系,我只是運氣不太好,下次肯定能掙6000元”,這是自我肯定。
如果你對自己說:“我不請假,做好本職工作可以得到4000元,如果我利用擅長寫作的能力,幫助領導管理宣傳工作,再做個兼職,就可以達到6000元了。”這才是自我接納。
你發現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納的區別了嗎?
如果你習慣自我肯定,就是不斷給自己施壓,一旦達不到,你就會懷疑自己能力不夠,甚至抱怨命不好,然后進入煩惱的惡性循環。
但如果你擅長自我接納,你就會發現,你的焦點會放在還能做些什么上,根本沒時間去計較和煩惱。
說完第一張王牌,我們來說說第二張王牌,利用“我”式表揚,和任何人都建立平等的橫向關系。
具體要怎么做呢?
你要注意兩點,第一點是意識上,要保持平等,堅持自己應有的想法。
就比如說面對權威人士,領導、父母或者某個你很佩服的人,如果你沒有平等意識,你會傾向于做出他們喜歡或支持的選擇。
但你很可能會后悔,就拿裝修房子來說吧,如果你只是聽別人的建議,那你以后就會后悔或者抱怨,因為每個人在乎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所以說,不管面對誰,你都要告訴自己:“我和他會有工作性質或者身份的不同,但我們是平等的,只有我懂得拒絕,并敢提出自己的建議,我們才能長久相處。”
第二點是,語言上,要用“我”式表揚,扔掉評價性表揚。
比如你幫我帶了晚餐,如果我跟你說:“嗯,你今天做的不錯呀。”你會喜歡嗎?我想你一定不喜歡,而且發誓再也不幫我,因為這的確是表揚,但更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評價。
一旦表揚帶著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肯定的意味,也就失去了表揚的意義,甚至會起反作用。
那我們要怎么做?
其實很簡單,就拿你幫我帶飯來說,我可以從“我”的角度表達感謝,比如這樣說:“我好感動呀,覺得加班都不累了”或者“有你,我感到好幸福哇”,這樣說,你就很舒服對吧。
有人可能覺得太小題大做,甚至會覺得過于玻璃心。但其實,人際關系的感受要比內容重要,只有一個人感覺到自己對別人有價值時,他才有活出自己的勇氣。
那到這里,我們說了從自我角度,要自我接納而不是自我肯定,從和他人交流角度,我們說了要多用我式表揚,而不是評價性表揚。
接著就來到我們要說的第三張王牌:培養共同體感覺,找到自我價值。
所謂共同體感覺,就是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
在這里,我會告訴你兩個小技巧。
技巧一是“他者信賴”,不自尋煩惱。
所謂他者信賴,說白了就是無條件信任。
這個技巧在婚姻里尤其實用,就比如說你放棄他者信賴,懷疑伴侶不專一,那我向你100%保證,你一定會找到證據的,因為從你懷疑那一刻起,不找到確鑿證據,你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有人可能說了,那你是讓我像傻瓜一樣相信別人嗎?不是的,在這里我想說兩點,一點是一旦進入懷疑模式,你就不會放過任何蛛絲馬跡,這樣的做法反而讓一段很好的關系進入敵對狀態。
另一點是,別人背叛還是不背叛你,并不是你能決定的,你要做和能做的是清楚地知道,如果事情這樣發生,你能做什么?
所以,無論如何,先做無條件信任別人的人吧,這樣你才會活的更主動,更輕松。
說完他者信賴,我們來看技巧二:“他者貢獻”。
所謂他者貢獻,就是時刻思考“我可以為他人做點什么?”但我要澄清的是,他者貢獻不等于自我犧牲。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他者貢獻是你主動找到自己的優勢,去為別人做事,而不是順應別人的需要做事,這是一個主動行為,它會讓你產生“我屬于這里”的歸屬感和“我是有用的”價值感。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說,抑郁癥患者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所以,思考為別人做點什么也是在幫助你自己。
好了,第三部分說完了,我一共告訴你3張人際關系的王牌,一是多做自我接納而不是自我肯定。二是用我式表揚,和任何人建立平等關系。三是培養共同體感覺,有兩個小技巧,它們是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到這里,你就已經學完《被討厭的勇氣》的全部精華內容了。
是不是很震撼?如果說人生存在一種最大的危險,那一定是自己不喜歡自己。
而且,一個人能夠突破自我設限,去擁有自由和幸福的人生,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他有多大程度愿意面對現實,找到那份逆流而上的勇氣。
我想為你總結一下,我們分三個方面你講述了如何突破自我,擁有輕松自由的人生。
首先,我們先了解到人生不幸是你的一種主動選擇,因為把不幸歸為過去或者歸為自己做不到的偏見,是對自己的一種“善意”。
其次,我們知道了,在自由和幸福面前,你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氣。因為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比如競爭、期待認可和回報式思維等。
但你可以在認知上,從原因論到目的論,學會分離課題,管理好屬于自己的課題。
最后,我們一起學習了三張人際關系的王牌,分別是學會自我接納而不是自我肯定,用我式表揚和任何人建立平等關系,還有在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的思維下去培養共同體感覺。
這的確是一本顛覆認知的書,它反對人們沉浸在原因里抱怨,它否定創傷決定現在和未來,它告訴你:
“幸福很簡單,人生也一樣”,它還告訴你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幸福,只要你肯拿出直面現實的勇氣。
不過,再好的書也只能給你一份引導,漫長的人生需要你一點點去突破和改變,我期待我們都做那個不沉浸在為什么,而是朝著要什么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