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這兩天沒有和媽一起去小區外的那條林間小路鍛煉,懶癌發作,但還是想寫一下那條路。第一次去,是在夜晚,尚未感受到它的特別,沒有路燈覺得特別恐怖,便和媽原路返回。第二次,是清晨,不到六點鐘吧。已經好久沒有聽到鳥鳴聲了。很美的一條路。媽說來回大概有4里地長,每天早上走兩個來回,8里地。一半是水泥地,一半是土路。水泥地路上依次是垃圾場、養牛場、農家樂飯店,土路上倒沒什么店家,右邊是縣城主河道,左邊便是郁郁蔥蔥的樹木,中間夾雜著兩個小池塘。路的盡頭是一家養雞場,每天散步鍛煉的人走到養雞場前,聽到狗吠聲,便90度轉彎,完成了一半的路程。
之所以印象深刻,除了景色優美外,更是因為這樣的路在小小的縣城已經是很難見到。小城也無法逃脫城市建設的步伐,這十幾年,樓房在原本是菜地、田野的土地上矗立起來,童年那么多可供游玩的田野,如今已是燈火萬家。這條小路,地理位置多好,就在河邊,要是蓋起樓房,也能算是河景房嘍。但新城的建設與原本的打算背道而馳。規劃中新城將會在老城的東邊建起,架不住拆遷戶們的死纏爛打,最后選擇在老城的西邊開發建設?,F在看著新城嶄新的面貌,很多人都道當年那些反對拆遷的人如今后悔的很,這些都是后話了。對于我和媽媽而言,在老城的最東邊居住,這條一直沒有變化的林間小路,倒是晨練的好去處。
每天走在這條路上,我總是會想起外婆家后面的那條林間小路,好似林間小路都是一樣的,兩邊是高高的樹,粗壯的樹干是歲月的痕跡,但畢竟記憶是不同的。外婆家后面的那條林間小路,在童年的我的腳下,不能說是在外婆家后面,如果走過去,就算出趟遠門了。從外婆家出發,穿過一片一望無際的田野,就到了路的這頭。幼時的這條路,我們姐弟三個,跟著外公,從這頭走到那頭,可真遠呀。但也總是有動力走到最后的,因為路盡頭的那兩顆大樹,是與眾不同的。那時小小的我們,可以憑自己的本事爬上去的樹。兩棵樹,三個小孩,排著隊的爬樹,在外公的幫助下,玩的不亦樂乎。那時的路還是土路,那時的路可真長,那時對于路長沒有數字的概念,卻懂得到達終點的愉悅?,F在的那條路還在,可是它原本就那么長嗎?也就兩百米吧,還是因為建設需要,將原先的長路,砍掉了一段?那兩棵幼時常爬的樹,一直都在,每次匆匆從那里路過時,我都忘了去看它們。
外公離開我們已經十幾年了,這十幾年很多地方都已經是大變樣了。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縣城,在今天,會是這個樣子呢。記憶中的那條林間小路,因為縣植物園的建設,被保留了下來。原本只是一條土路,又修了三條路,四條路形成了一個“十”字。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路的兩邊還有供人休憩的長椅。植物園大概也是十幾年前建的吧,那三條路上的樹也愈發粗壯了。初中時會騎著車,與弟弟到植物園里轉悠一圈,也會走到那條土路上,但關注的焦點卻已經不是它了,還有很多新建的彎彎曲曲的磚塊路、飼養魚蝦的池塘等著我們去探索。后來,高中、大學去的也就更少了。如今,偶爾興致來了,也會去看看。那三條路后來修的路兩邊的樹已經有四五層樓房高了,筆直提拔。而那條比我歲數還大的林間小路,兩邊的樹,外表斑駁丑陋,幼時那么高的樹,竟然變得那么矮小和彎曲。似垂死的老者,如果臺風襲來,它會最先倒下的。但好在我們這兒沒有臺風,它依然站在那里,盡管非常的丑陋。外婆家在縣城的北面,那一片叫做北桑園,凡是在這生活20年以上的,對于這條土路都是有回憶的。但現在很少有人在十字路口時,會走向那條老路了,因為它的樹干不似其他的精美,因為它那一眼望過去的盡頭,再也不是一望無際的田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小區的高高圍墻。
外婆家后面曾經一望無際的田野,是的,如今已經全是樓房了。那是春天鄰居家阿姨耕種的土地,夏天和弟弟釣龍蝦的土地,秋天外婆下塘捉魚的土地,冬天靜悄悄的土地,如今已經是好幾個小區的所在地了。上了高中,便沒有去看看它,等自己的回憶慢慢涌向這塊土地時,我已經沒有機會再去看它了。我想著我最愛的狗狗虎子,也葬身于那片土地,就在外婆的菜園里,那片小小的土丘上。那片土地,太多記憶。
我在懷念些什么,原本是外公,后來是那片土地。我童年大多歡快的記憶,都在那片土地上了。沒有一點痕跡留下,現在只有腦海中的片段,自己手中的文字能夠保存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