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智絕”諸葛亮,可以說將他捧上了天。而正史里袁紹身邊也有這么一位“臥龍”,羅貫中夸贊“凝眸知陣法,仰面識天文”,他就是沮授,沮喪的沮,授予的授。
結“袁”誤終身
沮授年輕時就被舉為茂才,也就是秀才,又“少有大志,多權略”,被韓馥請過去當騎都尉。本來過得還算安穩,但冀州是個兵家必爭之地,袁紹那會兒又過著苦日子,就看上了冀州,暗中勸反冀州官員,還和公孫瓚約著一起取冀州。這中間有個荀諶硬是靠著一張嘴把韓馥說得滿腦子都是投降。
沮授這時候站出來說“冀州再破也是兵精糧足,袁紹就是個客軍,吃喝都靠著我們供給,就像任人擺布的嬰兒,不給喂奶直接就餓死了”。事實就是這樣,袁紹的糧草都是韓馥給提供的,要是斷了糧袁紹那有什么戰斗力,只有一張嘴。可實力差距如此懸殊,韓馥就這么把完整的冀州拱手相讓了。而沮授也歸到袁紹麾下,自此山高水長,“袁”字不解。
道一聲“臥龍”
說沮授是袁紹身邊的“臥龍”,是因為他能看穿形勢,先給袁紹來了個沮授版“隆中對”。
沮授剛剛加入袁紹陣營時,袁紹就跑來問今后的發展方向,沮授也是不負所望。夸袁紹的忠義名揚海內,點明以冀州為起點,要合幽冀青徐四州,統一北方,養精蓄銳,再迎奉天子,想來幾年這些事就都該搞定了。其實后來袁紹的發展進程也大致如此,就是忽略了關鍵的一步,“迎大駕于西京,復宗廟于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還是那個意思“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番話也是說到了袁紹心坎上,“紹喜曰:此吾心也”。
要么說世事洞明皆學問,看形勢這么透徹,頂尖智者當之無愧。
拜一位預言帝
每到關鍵點都能看到沮授的提議,袁紹也很有意思,那么多次選擇一次都沒選對,兩人漸行漸遠,袁紹勢力也向著破敗沉淪。
“授曰:‘今迎朝廷,于義為得,于時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紹不從”眼看著當初定下的策略一點點實施,迎接天子的機會也在眼前,袁紹就是不把天子迎回來,不甘居于人下。沮授也說了不早點決定就該有人下手了,果不其然,曹操把漢獻帝帶回了許都。
袁紹打敗了公孫瓚,這心氣一下就上來了,要去打許都。又是沮授勸他:剛打完公孫瓚,不能窮兵黷武,而且還師出無名,最好先上表要個官職,要是不給也有借口了,在此期間休養生息,順便派人去打游擊,以逸待勞,坐等勝利就行。這時候郭圖提了反對意見,覺得自己兵鋒極盛,勢不可擋,就一個字“打”。“紹納圖言”,不僅如此,還把沮授掌管的軍隊一分為三。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小兒子袁尚。按理說都是讓嫡長子做繼承人,可袁紹偏愛袁尚,把袁譚打發去青州當刺史,意思是即位這件事袁譚已經出局了。沮授又說話了“譚長子,當為嗣,而斥使居外,禍其始此矣”果不其然,袁紹死后,三兄弟真是撕破了臉。
沮授出征前就知道自己大概回不來了,召來族人散盡家財,“勢存則威無不加,勢亡則不保一身,哀哉!”族人還不太理解,沮授告訴他們就像當初的秦王掃六合,完全不看好袁紹。
“沮授曰:‘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不聽”都說了顏良領軍不行就是不聽,這就成全了關羽的神奇,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
顏良兵敗身死,沮授看形勢不對,又建議袁紹留下部隊接應,防止全軍覆沒。“紹弗從”部隊上下被眼下的強盛沖昏了頭腦,沮授只好面對黃河“悠悠黃河,吾其濟乎”,這次是回不去了。他開始請病假,袁紹也剝奪了他的兵權。
至死貞如鐵
袁紹兵敗,沮授被俘,第一時間大喊“我不是投降了,而是被抓住了!”,他的忠心不容玷污,曹操也算他的熟人,但他就是不投降。曹操只好在一邊嘆氣,這樣的人才不能為他所用太難過了,“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一片赤誠卻只換了一抔黃土,其實沮授看清了一切,卻從未退縮。
看官感興趣的話,三國系列都在這里了
三國流年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