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樸素
? ? 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大都是樸素的,比如水,糧食,房屋,衣被……獨自看店的午后,顧客散去,微餓中一個人動手去準備吃食,忽然想到這一點:最本質的東西,大都是樸素的。
——道理就是這樣,說得再對,再好,也只是印在書頁上的一個道理,只有經過親身驗證,它才會真實有質,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道理。
? ? ? 饑餓
? ? ?上面說到了饑餓,適度的饑餓有益于健康,也有益于思考。不知別人有無同樣的體會,微餓(餓昏當然不行)的時候,人體處于一種空靜的狀態,虛靜而有容,這時人的大腦也變得空靜起來,思維清晰可辨。假如一個人的胃袋總是塞滿,不留空閑,血液和神經都用于消化了,哪里還能清醒地思考呢?所以腦滿腸肥一直是貶義詞。
? ? 圣人
? ? 說到思考,最善于思考的是圣賢。圣賢的洞徹有超出時代、穿越時空的質地,所以清修之士大都克制物欲,比如過午不食,或素食,在微餓中獲得清明的思悟,是為佛家的“有明”。這是我們一般人難以經常做到的。
? ? 孤獨
? ? 又想起一句話,一千個快樂都比不上一個痛苦。米開朗琪羅說的,大概是指,快樂終究膚淺,而痛苦才可拓展生命感知的疆域。但我想把這句子改一下,就是,一千個熱鬧也抵不上一個孤獨。一個人要成長,自省,慎獨,如果從不舍得讓自己陷于孤獨之中,那么到老也是懵童,慧智難開。
? ? 信仰
? ? 孤獨的時候,西方人跟東方人又不同。他們的宗教是相信“上帝與我同在”,所以無論孤獨與否,他們都感到神的目光的注視,神始終陪伴在側,愛護并監督自己,尤其獨處時,這種感受益加清晰。但東方的孤獨就是徹底的孤獨,我們沒有神,我們的神靈就是自己。自己陪伴,自己監督,自己愛護,我們的孤獨才是更徹底的孤獨。
? ? 勞動
大多時候我懶于勞作,但每次動手都會有良好的人生體驗,比如為自己準備飯食,把屋地抹干凈,將花從盆里移植到土壤中,為樓前的石榴樹修剪枝條。是肢體的動作讓我感到自己的行動力,由是覺得勞動者崇高真是很有道理。與之相比,“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是陰險家的理論。
? ? ——當然勞動不同于勞役,勞役是被迫的,而勞動是自主自動的選擇。所以勞役只能出奴隸,而勞動卻可以出創造,出智慧,出甘美的果實。
? ? 愛情
? ? 回到開頭,生命中最本質的大都是樸素之物。東方的哲學從不談愛,即便談,也是仁者愛人的大愛,是公共之愛。那么私人化的愛情呢?不能否認,愛情可以激發創造出原本沒有的能量,這是宇宙人心的奇跡之一,也是廣義的大愛所無法完全遮擋取代的。也許愛情才是樸素,而不需要愛的那種超人自備的完整性,或者才是真正的奢侈。
? ? 瘋狂
? ? 我也許從未被賦予詩人的天分,但我具備一個瘋子的潛質。我不知道這來自基因還是個性。每次我都試著去尋找事情的源頭:遺傳?基因?個性?還是后天的成長經歷所導致?我不知道,最后只能歸因于宿命。既然是宿命,我便只能與之為伍。
? ? 生活
當然,進入生活與審視生活永遠是兩種狀態。前者與現實徹底融合,后者,則始終保持著審慎的距離。這兩種都算得徹底,要么世俗,要么超越。但還有一種狀態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審視同時默認,拒絕同時混同,這才是最糾結者。
? ? 性別
其實每一個女人的意向中,都會有一個理想化的異性存在,他不是父親,勝似父親,不是愛人,勝似愛人,不是親友,勝似親友,會始終無條件的、全盤地了解并容納你,就像對一個嬰兒,容納所有的好與不好;而每一個男子心中,也同樣有一個理想化的存在,從小到大,她都神一樣在一個看不見的地方,寬容慈悲地體恤著你……然而從未有一個人,能真正全盤至終地接納和認可你,即便父母,即便作為父母的我們對自己的兒女,也常常會停留在某個遺憾之處,悄悄嘆息一聲。
? ? 委屈
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委屈和缺憾,每一個女人,不管她年紀多大,多老,步履蹣跚,滿面皺紋,她身上還是有一個小小女孩的存在,那個小女孩永遠幼稚,需要原諒和包容;而每一個男人的身體里——無論他曾經多么偉岸威風,獨當一面,身內也都會有一個小小男孩的存在……他淘氣,耍賴,需要寵和疼。這種對寵愛的渴望,將一直到人們進入墳墓才會停止。
? ? 現代生活
? ? 現代生活的目標,是給肉身以舒適,洗衣機,汽車,空調,手機……同時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然而節約出的那么多時間又做了什么呢?我很懷疑,這些提高的效率和節約的時間并未給生命帶來更深致的幸福。給肉身以舒適,給商業以利潤,反而可能導向一種更甚的麻木。
? ? 一件毛衣
? ? 習慣了以一種灰冷的調子看待人間萬物,或有青春期的后遺癥,有一次看江蘇非誠勿擾,一個男嘉賓的令我觸動。他未牽手成功心目中的女嘉賓,價值不菲的禮物,就送給了最后為他留燈的女孩——并不想牽走她,只為感謝她留燈的善意。他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合該對你好。
? ? 看余華的小說《活著》,主人公福貴的女兒鳳霞又聾又啞,當然也聰明漂亮,手腳勤快的她嫁到城里后很快學會了織毛衣,經常幫鄰居編織,得到了大家的感謝……想起自己柜子里還有兩件手織的舊毛衣,一件棗紅,一件純黑。當年買了羊毛線,玲愿意幫忙,就交了給她。工作后小梅也給我織了兩件。她們織完了,我穿回家。母親看到說,這可不是小工夫,你怎么謝人家的?我說都同學。可是現在想,我是否也肯為一個人,用那么長的時間去織一件毛衣?我是否愿意為一個人,付出那么多沒有回報的悶坐和耐心!
? ? ……現在已經沒有人再穿手織的毛衣了,即使選好了毛線花色和式樣,也是送去機織……技術總是在進步,然而機器的速度和靈巧永遠無法完全替代人類溫暖心靈。
? ? 關于虛無
? ? 除了死,人別無所終。而每一刻都是前一刻的死亡。每個人都在不斷為自己送葬。有時我擁抱著巨大無比的空虛,想起張愛玲說,不藉由宗教等外來之力,而能面對和承受人生的各種處境,這需要更大的精神力量(大意)。張真是一個異人。我也是此刻才懂的,虛無之中遍地黃金。 ????????2012秋
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