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和其他矛盾一樣,都是普遍存在的,我們無法逃避。
曾經在女朋友家里,聽到這樣一段對話。
法國婆婆帶有些許指責的問道,為何外孫女的奶粉不用依云水來沖呢?奶粉罐上明明寫著,該奶粉要用依云水來沖調啊。我和女朋友都覺得法國婆婆好傻好天真,這明明就是關聯廣告嘛。可這樣的廣告就是對法國人起了作用。
看來,即便是國籍不同,語言不通的婆媳之間也會有矛盾。婆媳矛盾也并不是中國的特產,竟也能跨越千山萬水。這種矛盾背后,其實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對同一件事情,兩個不同背景的人就會有兩種不同反應。情商高的婆媳,一笑了之,兩種不同文化應該有很多談資,讓婆媳變成非常的閨蜜,或許可以從這里開始。
也許,這樣的異國婆媳矛盾更容易被原諒。這種文化差異很明顯,明顯到兩個女人連膚色和母語都是不同的,這種顯而易見更容易讓人們看到他們身后的不同背景,從而找一個理由去忽略這種矛盾:畢竟是外國人嘛,情有可原!就像對待一個說漢語很爛的外國人,人們會表現得很寬容,但對一個說外語有些口音的中國人,人們就會吹毛求疵。
人和人相處,都會有矛盾,也并不僅僅是婆媳之間才會有。每個人優缺點不同,有你喜歡和贊同的就會有你所厭惡和不能接受的。在你選擇的配偶和朋友時,他們的閃光點自然會覆蓋其他缺點,這是我們選擇并肩行走的前提。可是公婆和父母,我們無從選擇。如果我們能像選擇朋友和戀人一樣能夠選擇,或許我們身邊就不會有那么多鬧得不可開交的婆媳了。
可是婆媳間的矛盾為何那么不可調和,又那么為人津津樂道呢?
★孩子可能是婆媳矛盾的加速劑。
我從不認為自己會被婆婆媽媽的瑣碎事纏身,直到我也有了孩子。來自于兩個不同背景的親家,沒孩子之前兩家可能和和睦睦,有孩子后很有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樣了。孩子的每一個親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都將孩子視作另一個自己,呵護有加。這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壞事。
你所看不慣的對方,在沒孩子前,你都有權利保持沉默或者私下嘲笑,但當對方的行為一旦延伸到孩子身上,你還會保持沉默嗎?你想做的,只是替孩子拒絕,替另一個自己拒絕。我就曾經陷入這樣的痛苦中,尤其是剛做媽媽不久,本來就對角色的轉變諸多不適,但我很清楚,我痛苦的并不是對方的礙眼,而是我無法改變對方。對方不僅僅是公婆,也包括我的父母。
漫長時間積累起來的行為習慣很難去改變,就這樣堅如磐石地矗立在你眼前,你卻束手無策。
★忽略了對方的背景,只相信眼前的結果。
容易原諒別人的人,應該從不僅僅是浮于表面的人,設身處地,將角色置換一下,你就會找到些許原諒的理由了。就像很多法律案件背后的道德故事,都會引人同情。所以我不相信,婆媳生來就是天敵,父母從來都是絆腳石。
很多有矛盾的婆媳,或許都錯在于此。揪住雞毛蒜皮不放,非要理論出個對錯。家庭,是一個講求愛的地方,不是理論對錯的公堂。如果她們都能看到表面后的深層原因,也許就不會這么斤斤計較了。
我曾抱怨婆婆把廚房搞得臟亂差,但是老公一句話,我也就覺得沒有什么生氣的必要了。老公說:她都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在農村生活了這么久,她已經覺得這就是最干凈的廚房了啊。我突然覺得,是我錯了。我不該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就像我也達不到別人的標準一樣。
我遇到過抱怨的婆婆,也遇到過抱怨的媳婦,我的婆婆和媽媽也竟然會相互抱怨。我就像一只垃圾桶,任她們傾瀉,也希望傾瀉到我這里,也就結束了。我更希望,婆婆和媽媽在抱怨之時,能明白我沉默的意思。我不是冷漠,而是更愛你們。
★表達和理解,從來都是平行線,永不相交
雖然付出感,是謀殺所有感情的元兇。相信每個人都為家庭付出很多,但是我們之間表達的方式,和理解的方式總是無法合拍,就連對方的付出,有時也會因為誤會而被抹殺。
我的母親經常抱怨她有多累,我就盡量不去麻煩她,反而招致她更多的不滿。她的抱怨僅僅是出于抱怨,而我卻理解為她不喜歡。
如果能像原諒外國人一樣,原諒我們身邊的人,對親近的人多一絲包容,我們就會少一絲爭吵和抱怨。爭吵和抱怨,只會表明我們處理事務的能力不夠,就連瑣碎的生活點滴,都會搞得你不可開交,你拿什么去做好工作,去過好你的人生呢?
★愛,會解決一切
處在更年期的媽媽總是能神奇地找出令我不可思議的抱怨理由,總是能惹毛靜若處子的我;婆婆依舊把廚房搞得天翻地覆,并樂此不疲;
我似乎都已經習慣這種婆婆媽媽的生活。這就是生活啊。很瑣碎、很細小,但支撐我走下去的是愛。即便是爭吵,我都相信,這是為了愛。家庭很小,但是事情卻很大。
所以,我會原諒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