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成本低,哪里有市場,哪里有需求,公司就去到哪里。
地理大發現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公司利益與國家意志密不可分,它用槍炮、軍隊打開潛在市場。二戰后,民族平等、國家獨立成為主流,任何國家均無法再利用公司實施掠奪,公司也再無法借助國家工具進行擴張。
從福特、IBM、諾基亞商業版圖擴張為切入點,指出即使政治隔膜,文化隔膜在,公司也能絕對輕易可穿越。如冷戰時期,福特雖不贊成大熊主張,但不影響它在蘇聯的市場交易。IBM業務受阻,股份沉底,后在新市場表現耀眼,重受資本市場青睞;諾基亞在全球熱,使荷蘭本國也受到商業組織肯定。
全球化,是公司尋找市場的結果。全球化讓更多有文化、政治隔膜的人彼此理解、合作,有力的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但是它也存在公司母國技術流失、就業下降等方面的矛盾,擴大貧富差距,除此外全球資源是否會被少數大公司控制,是否會傷害文化多樣化?巨型公司是否有了難以制約的權力?這些問題目前沒能得到答案。
PS:當下,兔子積極支持全球化,而鷹醬收縮戰線,參加的各種交流群好幾個都退了,自身也采取逆全球化操作,未來如何,誰也不知。貿易背后,正攵氵臺口因素影響過甚,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是正攵氵臺口的犧牲品,不管它多強,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