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一本書總是要有序言的,不管是作者邀請大咖做序來給自己的書進行背書,還是自己給自己的作品寫篇自序,序言的主要作用就是說明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架構以及你從這本書中會收獲到什么。典型 的FAB商品營銷方式告訴我們:
這本書很棒,一定要看啊!
序言有什么用
對于很多人來說,認為這個部分沒有什么價值。
好書你不說我也會讀,差的書籍,即便你序言腰封等地方說的天花亂墜,我也不會去讀的。
很多讀者都會秉持這個理念。但是,對一個越讀者而言,讀一本書,尤其是閱讀非虛構作品的時候,一定要讀讀序言,因為這個部分會用最小的篇幅,最精煉的語言把書籍中的精華部分表述出來,讓你在腦海中建立一個基本的印象。這個印象看起來朦朦朧朧,卻會隨著你閱讀正文過程中不斷清晰。這種由整體到細節,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是我們閱讀書籍、汲取營養的高效途徑。
我為什么要讀序言
可能有人會問:
閱讀一本書的關鍵是這本書“對我來說”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別人的評價是別人的,縱然一千一萬個人說這本書好,都對我沒有用,只有我感覺有用才是真的好!
這話也不錯,對于一般的書籍來說的確如此,但對于自己更新認知非常重要、非常有價值的書籍來說,先聽別人怎么評價,再自己評價往往更加有意義。
初中課本上我們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課文:鄒忌感覺自己很帥,于是他和國民帥哥徐公(大概和成甲那么帥吧??)相比較,問妻子、小妾和客人這個“我和徐公比起來,誰更帥”這個作死欠抽的答案,結果得到的答案竟然都是“你比較帥”,但他自己見到徐公本人以后,感覺還是他更帥一些,結果突然意識到: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評判標準不同的道理。對于鄒忌來說,為了解決“我和國民帥哥誰更帥”這個問題,認知框架則是:
提出問題;
聽取合作者的評價;
聽取身邊的人評價;
聽取外人的評價;
觀察國民帥哥本人;
相互印證得出結論。
我閱讀這本書的序言,本質上不是要了解“這本書好不好”的問題(當然也不是解決“我和成甲誰帥”的問題),而是為了解決“這本書價值在哪里”的問題。脫不花作為全國最優秀的知識型企業負責人,徐金琪作為前著名記者、線下組織發起人,成甲作為本書的作者和個人知識管理專家,他們對知識管理的理解,對這本書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我,我從他們的序言中了解這本書的價值和精華點,就不容易錯過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了。正如一個沒吃過北京烤鴨的老外第一次去吃烤鴨的時候一定會在廚師推出小車表演片鴨肉絕技,指導怎么吃烤鴨的時候一定是目不轉睛的欣賞,然后在品嘗的時候才能更好的大快朵頤。
這本書的序言部分一共分三個部分,分別是:
- 羅輯思維CEO脫不花的序言
- 多角度沙龍創始人、原央視記者組組長徐金琪的序言
- 作者成甲老師的自序
前兩篇序言是他人做序,兩位作序者的身份各不相同,因此他們對書籍評價的側重點也完全不同。
脫不花的高段位和“扯虎皮”
脫不花作為羅輯思維的CEO,作為得到app的老板,她的層次是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上俯視這本書的價值和指引作用。同時,她還在這篇短短的序言中巧妙運用關聯,抬高或者說強調這本書以及作者成甲老師的價值,核心是用三個關鍵詞去拉升高度,建立關聯,推進行動:
- 從“認知差異”出發拉升層次。這個概念出發(我注意到這是本書正文開始以前,已經第四次提及認知問題了),把成甲的《好好學習》和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通過“認知的共同體”這個概念關聯起來,強調《好好學習》是一個構建認知共同體的高能學習者共同的標志。正如你出門在外人不生地不熟的,如果突然聽到門外有人用鄉音哼一曲小調,可能自己立刻就會產生一種“他鄉遇故知”的認同感和親切感。這種高能深度學習者的共同鏈接,幫你找到一起成長的朋友。
- 從“學習方法”引出本書正題。緊接著,脫不花提到了幾個認知水平極高的神人:羅胖、張泉靈、吳軍,說這三個人的時候通過舉例子強調的是他們輸出的價值和水平都非常高,高到讓人心向往之,那么他們為什么能這么厲害呢?脫不花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沒什么特別的”,緊扣本書主題,并說明“學習方法”的重要性,順便強調這些牛人中成甲老師是專門研究學習方法的。
- 用“臨界知識”推動讀者的行動。簡述成甲老師的水平和成就以及認識的經過,強調自己在籌備“得到”APP期間的學習焦慮,特別期待學會“學習方法”,而成甲老師不僅是教“學習方法”的專家,而且他在得到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對于“臨界知識”這個概念更加認同(點出“臨界知識”的關鍵詞),最后號召大家一起獲取臨界知識,持續前行。
大約兩頁半的序言篇幅,文章非常符合自己的層次,在隆重推薦成甲老師新書的同時,也暗示自己的產品得到的高端地位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強調落地和跨界的徐金琪
和脫不花相比較,徐金琪老師的名氣可能會小一些。雖然同樣也是一位創業者,曾任央視記者組組長的徐金琪老師年紀遠大于成甲,他的序言寫作文筆更加精彩。
- 講故事回顧與成甲相識。徐金琪老師用了大約序言六分之一的篇幅講解了和作者相識的經過,這段故事非常精彩風趣,通過鮮明的年齡對比和合影這個小橋段,說明自己因什么和成甲相識,又是因為什么對他的知識管理分享贊譽有加。徐老師不愧是專業記者出身,短短的幾段文字把成甲老師課程的優秀之處展現的一覽無余。
- 強調知識管理的精彩。隨后,徐老師強調了書籍的精彩,采取的方法就是“一山總比一山高”的方式,先是不惜大費筆墨的稱贊成甲老師在知識管理分享課堂上的精華內容,讓人們知道老師的課程精彩,緊接著強調自己提議成甲寫這本書耗費的時間用了1000多天,強調成本的方式來拉升讀者的心理定位和預期。在強調本書的是課程的高級版本,自然更加值得學習。
-
揭示以術入道的特質。正如序言題目說的那樣,術從簡,道從心。知識管理之術是簡單的,簡單不是簡陋,而是因為反復優化達到的一種境界,正如蘋果工業的極簡主義。而道從心強調的是情懷。贊譽作者的走心,作品背后的精彩。
徐金琪老師用自己嫻熟的文筆,生動的講述了一個跨界但專業的知識管理專家如何打造精品的故事,正如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節目里,那些美食如何精心制作才能擺上餐桌后會更加勾引起自己的食欲。那么讀完徐老師這篇序言以后,對這本《好好學習》我會更加有閱讀的欲望。
坦誠質樸的成甲自序
相對于別人做序而言,自己做序其實往往更需要費工夫:
- 說自己的作品精彩吧,無疑讓人感覺“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顯得不謙虛又彰顯自己的浮夸。
- 說自己的作品不好吧,那你寫出來干嗎!何況任何一本書都像是作者自己的孩子,徐金琪老師序言中說成甲老師這本書寫了整整3年,等于生了個哪吒,怎么舍得說不好。
一般的序言,都是在講這本書說了什么、寫的怎么樣。而成甲老師的自序,不是在說自己這本書的內容怎么樣,怎么樣自己親自去讀就知道了,看脫不花老師、徐金琪老師的序言,看易仁永澄、戰隼、彭小六的封底推薦就知道了!他的自序講的關鍵內容是三個:
憑什么
為什么
怎么用
這篇自序的篇幅非常的長,整整9頁文字,接近正文第一章節一半的篇幅,重點講的就是這三個話題:
- 所謂憑什么,作者通過自己講述自己接觸知識管理的經過,從學習到分享的過程中自己認知上的提升,分享中的發現別人的困惑,以及當下市場上各種關于知識管理課程和書籍的良莠不齊,指出自己有能力分享學習的方法,而且是分享“學習改變底層認知”(關鍵詞)的知識管理方法論。
- 所謂為什么,就是通過講述自己在學習和分享過程中認知大更新的經過,告訴大家自己發現的關鍵點——也就是學習的關鍵,通過提出學習的三個目標: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和預測問題,拉升了學習的高度,對于成人學習的關鍵,不是簡單的讀書、背單詞,也不是上了幾次免費微課或者畫了幾張漂亮的思維導圖/手賬/方格筆記,而是是否解釋/解決/預測問題。在這里成甲老師提出了一個個人知識管理三維度的概念,第一個層次關注數據,強調應用什么工具和技巧收集;第二個層次關注信息,強調怎么成系統建框架的管理和組織,第三個層次關注規律,強調如何用知識推動自己認知的提升,積累和轉化價值。
- 所謂怎么用。就是把本書框架體系告訴讀者(這一點我在之前目錄的時候已經有所了解),并且指出自己這本書的關鍵點是什么,局限性在哪里。關鍵點是改變以往的認知,掌握底層思維和方法,解決核心問題——找到有價值的臨界知識,并應用在生活中。最后謙虛的強調自己這本書籍的局限性:對于知識管理一二層次涉及內容較少,對于跨界知識的轉化理解和吸收缺乏足夠豐富的方法論等等。
在成甲自序里面,我看到了一個坦誠質樸的知識管理專家分享頂級的(他自謙為底層的)知識管理方法理論和框架,從這個角度上說,這篇自序已經發揮出了它的價值。而不足之處,姑且算是一個預防針,正如你認識一位朋友,這個朋友自我介紹說:
我叫王木木,很高興認識你,我能XXXX,但我有個缺點是有慢性咽炎嗓子不好。
這種情況下你今后和他相處的時候,如果還總叫他喝酒k歌就是你的不厚道了。
序言部分我讀過以后有這種感覺:
不同層次、不同身份的人做序的時候側重點是不同的,讀完以后會幫助自己更加清晰的構建這本書的價值和意義。
學會學習,提升認知,用臨界知識推動自己的成長,會是我迫不及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