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人楊勔,說自己中年時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每當他說話時,肚子里就有什么東西發出小聲模仿他。幾年間肚子里的聲音越來越大。有一個道士見到對他說,這是應聲蟲,如果時間長了不治療,就會禍及他的妻子和孩子。應該專心讀《神農本草經》,當讀到某一種藥材而蟲子沒有回音時,就立即服下這種藥。楊勔按照他說的話讀到“雷丸”時,應聲蟲沒了聲音。他馬上服下了此藥,從此就痊愈了。
長河有一個乞丐也有這樣的病,旁邊圍觀的人很多。就教他服用“雷丸”。乞丐稱謝說到:“我很貧窮,沒有別的技能,之所以能求得衣食,只是借助這個罷了”
“應聲蟲”的故事很多典籍里都有記載,版本不一,但都大同小異。那樣的蟲子自然是沒有,但卻給后人留下了對人云亦云者的形象比喻。
人心里都藏著個“小人兒”,應聲而語或出于真心,或出于假意,但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自我,其利益的指向是向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們不認可應聲蟲式的態度和做法,是因為其沒主意、沒堅持、沒擔當、怕擔責。治療的方法就要下猛藥,用“雷丸”。
更可嘆的是“應聲蟲”的生命力如此之強,以至有人以此為技,以此為憑,以此為謀生立命的本錢。他們不是不知道疾病在身,但絕不會主動求醫,因為根本就沒有治療的意愿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