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過的西游記早就忘了,后來也再沒有看過,印象最深的其實是電視劇版。姑且信口開河吧,反正無所謂對錯。
我覺得成為行者之后的猴子未必失了本性,只是人性替代野性表現了出來。他入菩提祖師門下是作為人的開始,蹣跚學步,七十二變。大鬧天宮的時候他無所顧忌,一身傲骨橫行無忌,如同桀驁不馴的少年時代。這個時候他就算當了美猴王,勾了生死簿,他還是一個人(一只猴),沒什么牽掛,無欲則剛玩個痛快。
五行山是他第一次真正體會到無能為力的感覺。取經路上,盡管護送唐三藏是菩薩指派的任務,但何嘗不是猴子英雄形象(保護者)的另一種強化?他真的在乎真經是什么嗎?(雖說原作唐僧同學的人格魅力我沒get到,老版電視劇的唐僧我倒十分理解。)
就像無可奈何又不斷前進的中年。
很多人都為生計所迫收斂本心,當然也有人堅持自我鋒芒畢露,但是有些問題死磕解決不了,尤其在師父/師弟又被妖怪抓走的情況下,猴子自己耗得起,那已經是肉體凡胎的幾人耗得起么?
說到底他妥協不是為了自己啊。
唐僧揭開封印固然是安排好的,猴子甫一出來也不想取那勞什子經不是么?
我一直以為他“縱令身死道消不教我心蒙塵”,所以我有個疑問:為什么他不能是因為出于自己的意愿,出于自己性格中的忠誠勇敢,出于對唐僧本人的感動而去做從前的他絕不可能耐得住性子做的事呢。
唐僧的存在挖掘出他性格中更多的層次,讓他溫和了很多。可是他一開口還是牙尖嘴利不輸當年。多了寬容并不與他的不羈沖突,假如哪天他嫌煩了,撂挑子不干了,故事神轉折了,這就是反骨嗎?
從前他爽過不后悔,是反抗精神的代表,是蓋世英雄。后來他心有掛礙,成了現實主義的俘虜,庸碌順人。誰又能說桀驁之人必不低頭呢?
沒有五行山,沒有西天取經,大圣就永遠會是大鬧天宮的那個大圣嗎?我情愿他永遠無拘無束,但就算成了佛,在我心里也不過是弼馬溫換了個名——虛名而已。而斗戰勝佛之后的故事我們無處知曉。
他本來是只愛玩的猴子,可在成為大圣之前他就成了人。他是悟空,他是大圣,他做孫行者,他做佛,都是在人這條路上走,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