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蘋果,就不能不提它的設計,以及它的交互界面。可以說蘋果的交互界面做的是業內最棒的。
但你知道嗎?蘋果電腦最早的交互界面,其實并不是喬布斯的原創,而是他從施樂公司偷學來的,而這次抄襲,竟改變了個人電腦的歷史,進入了嶄新的時代。
當年,喬布斯去施樂的研發中心參觀,發現施樂研究出了一個高科技,就是“圖形交互界面” 。簡單說,就是最開始的電腦系統都是黑黑的一個屏幕,你通過各種文字命令來操控它。
但是圖形界面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這種操作系統,有圖標可以點擊,有文件夾等等,更驚奇的是,施樂還研究出來一個叫“鼠標”的小設備。
當時喬布斯就被震驚了,他認為這就是個人電腦的未來,于是喬布斯回去后,很快推出了麥金塔電腦。
可以說,麥金塔電腦的推出,奠定了喬布斯的個人風格,也創造了兩個現象級的成功樣板。
1、現象級廣告
在廣告中,喬布斯用了一個破壞者的形象,并用高冷的色調和極具沖擊力的畫面告訴消費者,麥金塔電腦將是時代的顛覆者,這是冰冷的現實。(大家可以去網上搜“1984年蘋果麥金塔電腦經典廣告”自行腦補)
其實最有創意的地方是,這個廣告里連麥金塔電腦都沒有出現,只是預告了一下,接下來蘋果要發布這個新款電腦了。
董事會在看樣片的時候,幾乎絕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一個最差的廣告,甚至他們想放棄播出,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廣告,實在是太丟人了。
但喬布斯堅持播放了這則廣告,并選擇了“春晚”的黃金時間(橄欖球的“超級碗”的廣告時段),結果在全國引起轟動,幾乎所有影響力的媒體都在自發報道,主動傳播,使這條廣告片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病毒視頻。這個廣告后來也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商業廣告之一,在廣告營銷領域青史留名。
2、發布會的標桿
我們現在看到,雷軍的小米發布會,羅永浩的錘子發布會,感覺很高大上,其實他們都是在模仿喬布斯。
1984年麥金塔電腦的發布會,一句話就能說明它的歷史意義,那就是:
從此,它給科技產品的發布會設立了一個標桿。
喬布斯個人的演講風格,從1984年這場麥金塔的發布會開始,一發不可收拾,永遠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這場發布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不管是現場觀眾、大眾消費者還是媒體,全部都被這個發布會展示的東西所折服。一夜之間,所有人都在期待麥金塔上市,喬布斯好像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魔術師”。
但正如經濟學家費里德曼的那句名言:
“一切福音都可能是詛咒。”
這次成功的發布會,卻也最終也成了喬布斯的滑鐵盧。
原來,麥金塔在廣告和發布會上,雖然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功,但它的產品有很多瑕疵,甚至都是致命傷。
比如,喬布斯在外觀上花了非常高的成本,為了控制整機的價格,只能在性能上妥協,所以麥金塔電腦干什么都很慢。而且,為了所謂的使用體驗的優雅,喬布斯還沒給麥金塔安風扇,因為他覺得風扇很吵。結果麥金塔電腦經常溫度過高,出現各種故障。后來消費者管麥金塔直接叫“烤面包機”。
所以,麥金塔一開始幾個月的銷量還不錯,但是隨著糟糕口碑的流傳,它的銷量開始大幅下滑,很快就幾乎賣不動了。
麥金塔電腦的失敗,讓喬布斯威名掃地,但還不至于完敗。可這時,有一個關鍵人物出手了,他就是約翰·斯卡利。他發出的這一掌,直接把喬布斯打出了蘋果。特別戲劇的是,約翰·斯卡利竟還是喬布斯當初主動三顧茅廬才邀請加盟蘋果的。
喬布斯的這次離開,長達十一年之久,此后他進入一個低谷期。不過,這個低谷期也為后來他的王者歸來,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喬布斯在離開的十一年里,做了兩件事:
1、成立了NeXT電腦公司
2、收購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NeXT電腦公司雖然做得很失敗,好在陰差陽錯被蘋果最終收購,喬布斯終于以董事會顧問的身份,回歸了蘋果。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做得很成功,它出品了很多著名的動畫電影,包括《玩具總動員》、《怪物公司》、《海底總動員》、《飛屋環游記》、《機器人總動員》等等。
皮克斯的成功,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和喬布斯關系不大。可NeXT的失敗,卻為喬布斯日后回歸蘋果,走向神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喬布斯逐漸從那個自大、偏執、不懂產品和公司事務優先級的人,開始懂得如何做減法、如何專注。
在初回蘋果的三年里,他不斷的做減法,并且通過專注于品牌塑造和拳頭產品,讓蘋果從一個臃腫的機構,逐漸變得輕裝上陣。
喬布斯是一個非常注重營銷的人,他為蘋果打造了一句Slogen:
“Think Different”
中文翻譯得也很好,叫“非同凡想”。可以說我們對蘋果創新精神的很多記憶都來自于這句"Think Different"。
接下來,喬布斯開始調整蘋果的產品線。當時蘋果的產品線又多又雜,形象點說,就有點像十年前的聯想手機,很多產品,很多型號。
喬布斯大筆一揮,直接砍掉90%的產品線,把全部精力只投入在四個品類上:
臺式、手提、專業、大眾
然后針對每個品類,只打造一款產品。早期的小米,就把喬布斯的這招“少則得,多則惑”發揮到了極致,所以迅速崛起。
喬布斯的神奇,就在于他是一個能引領大眾消費者的人。IPod可以說是他走向神壇的第一步臺階。
沒有無緣無故的“跨界”,很多所謂“跨界”其實是原有業務的一個“升維”。IPod的創意,就是來自喬布斯對電腦行業的一次“升維”的深度思考。
早在2000年的時候,喬布斯就有一個非常有遠見的觀念,他認為:
未來的電腦不會是一個獨立的工具,而是一個“信息中轉站”。家庭內的很多電子產品都會被電腦連接起來,比如數碼相機、錄像機、MP3音樂播放器等等,電腦,將是所有這些設備的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偉大的、具有前瞻性的、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卻不是喬布斯提出來的,而是比爾·蓋茨。但是,把這個想法發揮到極致的卻是喬布斯。(是不是和早期喬布斯利用“圖形交互技術”創造了賣金塔,而改變了個人電腦時代一樣,這次喬布斯又一次通過“偷學”改變了時代)。
有了這個“信息中轉站”的預見之后,喬布斯開始“跨界”了,于是,他準備做個音樂播放器,也就是后來的IPod。
大家都知道,在2000年左右,電腦屬于貴重產品,價格很昂貴,不是人人都買得起的。但是iPod價格相對比較便宜,咬咬牙還是消費得起的,尤其是那些想“耍酷”、“裝逼”的年輕人,如果能有一款IPod,就和那些“大眾”、“凡夫俗子”拉開距離,有一種被“遴選”的感覺。這樣蘋果就和年輕人拉近了距離。
從此,蘋果越來越從一個傳統的電腦品牌,變成了一個“時尚”的品牌形象,給蘋果帶來了更多的不同凡響。
IPod的出現,并不僅僅只是一款音樂播放器,它還有一個更大的意義:
支持正版,重塑音樂行業。
自從有了互聯網,唱片公司的日子很難過,大家都知道,原來唱片業紅極一時的“麥田音樂”的老板宋柯都去賣烤鴨了。
因為盜版歌曲下載起來實在是太容易了。但是喬布斯又有一個非常獨到的觀點,他說:
“80%下載盜版的人其實都是不得已的。因為他們沒有什么好的選擇和渠道,只能下載盜版。如果我們給他們一個好用的方法,那么大家可能就不會下載盜版的了。”
就像如今的圖書業,購買正版圖書的渠道越來越方便,而且價格早已是蘿卜白菜,這個時候,盜版書就越來越難生存,因為購買正版的渠道、價格已經非常低了。
當時唱片公司最不能接受的一點是,要把專輯拆成單首歌來賣,因為這對他們的利潤影響很大。但是喬布斯堅持要這么做,他說,“盜版下載早就把專輯拆分了,如果你不賣單首歌,你就無法和盜版競爭。”
這又很像圖書行業的一個現象:出版社為了保護紙質圖書的利潤,非常抵制電子書或者對電子書的推進一直非常的不情愿。但網上電子書盜版泛濫,如果你不做正版電子書,你就無法和盜版競爭。
當我們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方便的,購買正版電子書的渠道時,其實消費者是愿意為正版買單的。
這不能不說,喬布斯真的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
接下來要震撼出場的就是iPhone了。能配得上“改變一切”的產品不多,iPhone占有一席之地。
iPhone的問世,直接導致“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IPhone可以說真正讓“掌上電腦”變成了現實,徹底改寫了傳統手機的定義。
iPhone當時使用了非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術和設計,但有趣的是,絕大多數都是之前就存在的,很少是臨時發明或者發現的。(這和前兩次喬布斯偉大的“抄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多點觸控”技術、“金剛玻璃”材質、“軟鍵盤”操作等等。
而喬布斯的偉大就在于:
他能把別人的東西用到極致。
IPhone的問世,讓喬布斯的人氣逐年升高,但也不過是在業內,還沒有普羅大眾。直到iPhone4的問世,可以說此時的喬布斯已經家喻戶曉,登峰造極。
喬布斯這個人有許多缺點,比如他獨斷專行、脾氣暴躁、目空一切,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人們對他的喜愛,甚至有很多人愿意為他工作。
有時候我們喜歡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為他們缺點很少,而是他們有一些我們特別看重的優點。其實,在生活中也是這個道理。當你的長板非常的長時,就會有很多人自發的來幫你彌補短板。
《史蒂夫·喬布斯傳》中這樣描述了“最后的喬布斯”:
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喬布斯感覺不太舒服,他坐在屋后的花園里,開始思考死亡。他談到將近40年前他在印度的經歷,他對佛法的研習,以及他對轉世和精神超越的看法。“我對上帝的信仰是一半一半。”他說,“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認為一定是有超越我們的存在的。”
喬布斯承認,當他面臨死亡時,可能更愿意相信存在來世。“我愿意認為,在一個人死后有些什么東西依然存在。”他說,“否則你積累了所有這些經驗,可能還有一點智慧,這些就這么消失了,會有些怪怪的。所以我真的愿意相信,會有些東西會留存下來,也許你的意識會不朽。”
他沉默了很長時間。“但是另一方面,也許人生就像個開關一樣。”他說,“啪!然后你就沒了。”
他又停下來,淡然一笑。“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我從不喜歡給蘋果產品加上開關吧。”
喬布斯時期的蘋果,是蘋果創造的“旺盛期”,他開創了iPod、iPhone、iPad、Apple Store一個又一個現象級的、開先河的產品。而如今蘋果的產品,卻少之又少,攝人心魄,奪人眼球的功能更是未見,蘋果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張瀟雨經典商業案例課》筆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