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
◎了解對方,了解他有什么需求,然后,盡量滿足他的需求。
◎不要以為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需要作出很大的犧牲,好像自己會丟掉一些東西一樣。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在我們給予他們這些東西之前,這些東西是沒有絲毫價值的。
◎當然,我們不能無原則地去滿足他人的心理需求。例如,我們不能對一個無法贊美他英俊的人說他英俊,如此等等。這樣做會給我們帶來麻煩。
人們做一件事情——無論他多么高尚——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這可以說是常識性的知識了。奧福斯教授在《影響人類行為》一書中寫道:“行動,總是由一定的基本欲望而引起的......不管是在商界、家庭、學校還是政治界,那些能夠引起別人渴求的人,才真正是不敗的高手。”
那么,一個人究竟需要什么呢?美國學識最淵博的哲學家之一約翰-杜威認為,人性本質中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但是這顯然還不夠全面。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都希望擁有以下東西:
1.健康
2.食物
3.睡眠
4.金錢以及用金錢可以買來的東西
5.未來生活的保障
6.性滿足
7.兒女的幸福
8.被人重視的感覺
能夠讓人做一件事情的辦法,就是滿足他想要的那種需求。這個道理非常簡單,甚至簡單到人們容易忽視的地步。據統計,在我們這個號稱發達的時代,有90%的人在90%的時間里忽視了它的作用。
下面這件事能夠突出反映出人們對這種嘗試的忽視。這是廣播公司發給無線電代理商的一封信,而括號里的文字則是一位叫做布蘭德的部門經理讀信時的感受:
“親愛的布蘭德先生:
我們公司希望能夠繼續保持無線電行業內廣告業務的絕對領導地位。”
(你們公司跟我有什么關系?我自己的事情都忙不完:作為抵押,銀行正準備沒收我的房子;昨天股票大跌,我損失慘重;我的花草被害蟲吃得只剩下幾根主莖;早上我誤了火車,上班遲到了30分鐘;我的頭皮現在還在發癢,醫生說我血壓高、有皮炎、頭屑多,好像我全身沒有一處好的器官。天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倒霉的事情。一大清早就讀到這樣的信,簡直倒霉透了。這個家伙還在向我絮叨他的破公司,滾他的吧!如果他知道這封信帶給我的印象,他肯定會離開廣告界,改行去賣消毒液了。這樣我就不會讀到這樣讓我煩心的信了。)
“本公司的客戶是無線電臺。我們每年的營業額是全行業首屈一指的。”
(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那又怎么樣呢?你的公司有多大關我什么事?即使你把全世界聯合起來的,我也不會管的,我只管自己有多大。你們公司非常大、非常成功,可是,就我自己而言,你們公司簡直太渺小了。)
“我們希望把有關無線電臺的最新消息及時提供給我們的客戶。”
(你們希望!你們希望!你這個不知深淺的家伙。你有什么希望關我什么事呢?我告訴你吧:像你一樣,我只對自己感興趣!但是你卻只字不提“您的希望”。)
“你應該把本公司當做優先對象。”
(我“應該”?我應該怎么做用得著你來告訴我嗎?你以為你是誰?你自吹自擂,讓我把你作為“優先對象”,居然連一個“請”字都不說。)
“立即回信。告訴我你們最近都有哪些活動,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
(愚蠢的家伙!這樣一封絲毫沒有禮貌的復寫信件,就想讓我在擔心我的房子會被抵押的時候給你寫信?真有意思。我們做了什么,用得著告訴你嗎?你說說,這樣做對我有什么好處?)
你會指責布蘭德自私嗎?即使是這樣,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跟他一樣。問題的關鍵在于,這家廣播公司發出這封信——我們知道,都是一樣的內容——會收到多大的效果,這是我們可以預料到的。
他們在寫信的時候沒有考慮讀者的心理,從不去想別人想要的是什么,而只是大談特談自己想要什么。每個讀者的心理跟這位布蘭德應該都是差不多的。
作家歐文說過:“能夠舍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了解他人的心理,這樣的人不必在意自己的前途,因為他們是不會沒有前途的。”
社會交際學上也有一句名言與此對應:先滿足別人的需求,然后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幼兒園的老師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幼兒園開學的時候,成百上千的孩子隨著父母前來,再加上孩子的哭聲,整個場面顯得十分混亂。老師卻鎮定自若。我曾經問過一個幼教是怎么處理這些問題的,她說:“這一點都不難啊!”
于是我問他:“對于那些初來的孩子,他們總是有很多麻煩事,比如大小便、哭哭啼啼、害怕等等。你們是怎么應付的呢?”
“只要你知道了他們的心理,知道他們需要什么、對什么感興趣,這些就都不是問題了。”
這位老師接著告訴我,孩子們經常需要家長陪同來上課,但是如果老師說:“約翰,你看瑪麗都不需要媽媽陪同了,你讓媽媽留在家里,給你做最好吃的午餐怎么樣?”這樣,小約翰多半就會主動要求不再讓媽媽陪同來上課了。而應付哪些愛哭的孩子,老是會說:“杰克,你看大家都沒有哭,你就一個在哭了。等一會兒,我會給那些不哭的孩子發一塊好吃的蛋糕。”那個孩子會馬上停止哭聲。
同樣的道理對大人當然也很適用。律師威廉-埃米爾就因此而得過“意外之財”。那是他頭一次陪著自己的妻子去長島看她的姑媽,妻子有事離開了,剩下埃米爾一個人陪著姑媽聊天。因為他看到獨處的姑媽實在沒有多少快樂可言,于是就想辦法使她高興起來。
“你的這座房子非常古雅,”埃米爾說,“是不是建于1890年前后?”
“是的,”姑媽回答說,“正是那一年建造的。”
“拉蘇爾以前就經常跟我描述你的房子,我開始還很懷疑,現在我卻一點都不懷疑了。現在已經沒有房子像這座房子這么漂亮了。它的設計結構簡直太完美了!它讓我想起了我的老家。”
“是啊,”姑媽說,“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并不關心這些,他們只需要冰箱和汽車。”
埃米爾請求姑媽給他講一講這座房子的歷史,因為人往往在談論自己往事的時候最快樂。果然,姑媽同意了。她很高興地告訴他:這座房子是她和丈夫親自設計的,然后用了很多年的時間才建造完成,而它也見證了他們的愛情,凝聚了他們的理想和希望。
姑媽然后領著他參觀了這座房子的很多古老的房間以及各種器具,埃米爾表示了自己由衷的贊嘆和驚喜。最后,他們來到了車庫,埃米爾看到了一輛全新的凱迪拉克轎車。
“這部車是我丈夫去世前不久買的,”姑媽說,“在他死后,我再也沒有開過它。現在,我打算把它送給你。”
這讓埃米爾感到十分意外,他并不想接受這么貴重的禮物,況且他也沒做什么。他建議她把這部車留給她的直系親屬,他們一定會喜歡的。
“當然,”姑媽激動地說,“他們當然會喜歡。他們把不得我馬上死去,然后開著這輛轎車。可是,他們是不會得逞的。”
“這樣.....”埃米爾為難地說,“你也可以把它賣給舊車市場。”
“絕不!”姑媽喊了起來,“我決不會賣掉它的。我無法想象一個陌生人坐在我丈夫的車上,開著車到處亂跑的情形。況且,我要錢做什么呢?你是一個懂得欣賞的人,我才會把它送給你。”
埃米爾無法再拒絕姑媽的好意,因為這會讓她傷心。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住在古老的房子里的老太太,她心里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精美的房子、貴重的文物,這些東西代表著她的過去。如果有人對她贊美和欣賞,就表示了對她過去的贊美和欣賞,而這正是一個人最想要得到的東西。也許在她看來,只送給埃米爾一輛汽車還不足以表達她的感激之情。這一切,只不過是埃米爾滿足了她的心理需求——即使他并不想得到什么。
斯通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創辦了芝加哥《每日快報》,并且贏得了許多讀者的。他把該報讀者按照收入的多少分為4個層次,在每個層次中選擇了4000個讀者,針對他們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調查。
他對他們所感興趣的、所希望的以及對該報的態度、建議和批評等,都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分析和總結。通過這樣的研究,他對這些讀者需要什么、對什么感興趣都有了一個十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將其用來指導辦報。這正是這份報紙成功秘訣。
《波士頓報》的創辦者格魯吉也是運用同樣的方法讓報紙的發行量與日俱增的。他在創辦自己的報紙之前,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記者。報紙創辦之初,他每天都到人群中去閑逛——要么叼一支雪茄聽大家講各種事情,要么跟別人聊天。他通過這種方式知道了讀者們感興趣的事情,了解他們的需要。這些東西對一份報紙甚至對整個商業運作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