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開始,我國基礎教育開啟了建國以來的第八次課程改革,我國基礎教育又進入一個新紀元。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力量。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課堂改革,課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師的專業發展?!保ㄧ妴⑷?/p>
縱觀建國以來的基礎教育,在改革的進程中,課堂教學的育人目標在不斷升級:
一是“雙基”目標: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1952年從前蘇聯改變而來,在我國的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育人目標中統領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是“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2001年頒發的《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編寫教材和編制《普通高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必須落實三維目標。
三是核心素養: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出臺,全面界定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念。具體來說,就是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三個方面,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
四是學科核心素養:2017年12月29日,關于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通知,標志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版)》正式發行,各學科首次凝練提出本學科的核心素養。
教育改革的最大難點在于考試與評價。2014年,我國開啟了新高考改革。選擇、多次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是本次高考改革的關鍵詞。當然,高考必然是教學的指揮棒。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高考導向教學功能,即由考試的改革來倒逼高中教學的改革?!靶陆虒W”是改革的必須產物。
新中考改革接踵而至,這是改革與發展的必然。同理,新中考改革必然要倒逼初中教學的改革。從近兩年教學實踐來看,教研工作者和一線教師抓著時機,實踐“新教學”,收獲了創新教學帶來的中考勝利。誠然,“新教學”在我們縣域內還不成熟,必然要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楊向東、崔允漷教授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以核心素養為育人目標,學校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育人模式。新課標背景下,學校要變革課堂教學模式,從知識本位、教師中心向素養本位、學生中心轉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以現實情境為載體。”(楊向東)
真實情境,即個體所處的各種日常實踐。實踐證明,學校課程如果脫離真實情境,就會導致“用不言語的方法學外語、用不科學的方法學科學、用不道德的方法學品德、有不藝術的方法學藝術。(崔允漷)
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看,學習,不是被動地記憶知識,而是通過能動地參與,解釋信息,建構知識的過程。
這樣一來,新教學,就是“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線上線下的智能系統?!保ù拊蕽t)就是堅持“大任務、大觀念、大問題、大項目”理念,采用單元整體設計的教學。從《課程標準》來看,新目標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單位從“一個一個知識點”轉向“在什么情境下運用什么知識解決什么問題或完成什么任務”。一方面,基于核心素養,二方面基于問題意識,三方面基于真實情境,四方面基于項目化的合作學習。
因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后,在新高考、新中考背景下,教育專家、教研工作者和一線教師都在積極探索、研究、實踐“新教學”。然而,我們縣級學校的新高考、“新教學”、新課程的落實,誰來擔當“推手”角色?實踐證明,教研工作者將要擔此大任。
縱觀2019年教育工作,可見教研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從首次提出“發揮教研支撐作用”,到《加強和改進教研工作的意見》明確教研的主要任務:“服務學校教育教學,引領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教師專業成長,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書育人能力;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深入研究學生學習和成長規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服務教育管理決策,加強基礎教育理論、政策和實踐研究,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意見》就是行動的指南,為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廣大教研工作者終于能理直氣壯地行走在自我價值實現與教師專業成長的大道上了!
因此,縣一級的教研員更要樹立教研自信,爭取正確的職責定位,切實履行“研究、指導、服務”的工作主線,義無反顧地擔起新改革、“新教學”、新課標的推行、推廣、深入的“推手”,助力教育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