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互聯網行業中,產品經理是一個很熱門的職位,也知道這是一個負責管理產品的崗位,但具體工作內容是什么,如何開展,是很多局外人不了解的,甚至很多剛入門的產品人員也一知半解。
最近看的《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這本書,讓我對產品崗位有了更深的了解。
這本書不光產品經理應該看,與之相關的崗位也都非常值得看,比如設計師,程序員,市場人員等等,雖然大家工作的側重點不同,但都是為了讓產品存活得更好,所以,了解產品經理在做什么,相關人員的工作也能夠更好的開展。
本書作者marty cagan是硅谷產品集團的創始人,在創辦自己的公司之前,在eBay擔任高級副總裁,也曾為多家軟件企業工作,包括惠普,網景,美國在線,擁有二十多年的豐富經驗。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人員,流程和產品。
我認為最值得反復看的是第二個部分——流程,這個部分講述了一個產品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反復用到的步驟,以及實踐經驗分享。以下部分是我認為的重點內容。
評估產品機會
作者在序中講到自己年輕時在惠普參與開發一款產品,這項產品耗費了團隊大量的心血,雖然自我感受良好,媒體的反饋也很好,但是卻沒有人購買,所以,這款產品以失敗告終。
這件慘案讓作者明白,就算制造出來的產品再完美,自己再喜歡,如果沒有市場價值,就是一個失敗的產品。
所以,究竟如何知道自己生產的產品是市場所需要的呢?這就需要評估產品機會。也就是讓業務人員撰寫一份市場需求文檔(MRD),目的就是論證產品的可行性。
為了更好的評估產品,先詢問產品經理下面十個問題。
1 產品要解決什么問題?(產品價值)
2 為誰解決這個問題?(目標市場)
3 成功的機會有多大?(市場規模)
4 怎樣判斷產品成功與否?(度量指標或收益指標)
5 有哪些同類產品?(競爭格局)
6 為什么我們最適合做這個產品?(競爭優勢)
7 時機合適嗎?(市場時機)
8 如何把產品推向市場?(營銷組合策略)
9 成功的必要條件是什么?(解決方案要滿足的條件)
10 根據以上問題,給出評估結論。(繼續或放棄)
這個步驟并沒有涉及到開發,只是先利用這份文檔確定這個產品的市場價值,然后再決定是否繼續,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淘汰蹩腳的創意,找出對公司最有利的機會。”
并不是只有研發新產品時才需要評估產品機會,一個成熟的產品需要迭代,需要優化,也就需要重新評估。市場在變,技術在更新,產品也在改變,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中。
產品探索
確定待開發的產品有市場價值后,就要進行產品探索。
作者將產品探索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定義正確的產品,第二個是正確地開發產品,其實也就是先確定解決方案,然后再按部就班的推進。
比較困難的階段是確定解決方案,我們都知道發現問題容易,但是解決問題相對就難多了。
定義正確的產品就是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產品方案,有三個要求需要滿足,分別是價值,可用性,可行性,一定要確定產品滿足這三個要求之后,再進入開發階段。
接著,就要嚴格的把控開發進度,推進產品的完成。這就是項目管理的工作了,制定執行計劃,然后推進相關人員執行。但是,計劃常常是趕不上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有各種問題出現,這都在考研產品經理的項目管理能力。
產品評審團
為了更有效率,更可靠的做決策,可以為產品成立一個產品評審團。
產品評審團通常由各個部門的管理者組成,例如:CEO,產品總監,設計總監,市場總監,開發總監等。目的是在給定的商業戰略下,決定產品戰略方向,在開發產品的過程中做關鍵性的決策,不涉及具體執行細節。
特約用戶
特約用戶是產品開發的好伙伴。研發產品的過程中,特約用戶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幫助產品經理深入了解用戶需求,二個是當特約用戶真的滿意產品時,會向大眾推薦。
在尋找特約用戶時需要注意,首先他們肯定是產品的目標用戶,而且要比較積極,活躍,也樂于分享。數量不必太多,不要超過十個,否則會消耗產品經理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如果發現無法找到特約用戶,很可能是產品要解決的問題不夠重要,產品也不夠有價值,這時候,產品經理最好重新考慮產品計劃。
在產品研發的多個環節都需要特別用戶的參與。參與測試,詢問產品的細節,試用產品原型等等。用戶的參與非常重要,可以看到用戶的真實反饋,了解他們的想法,最重要的是確保產品不會偏離用戶需求,避免做出“自嗨”的產品。
市場調研
其實不光是軟件產品,很多傳統行業也需要做市場調研,用戶的喜好,用戶對產品的反饋,使用產品的行為,對于一個產品的發展一定是有所幫助的。
常用的市場調研工具和方法有這些:
1 用戶調查。現在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會進行用戶調查,在路上收到調查問卷,使用APP時收到用戶調查的提醒。優秀的企業都會重視用戶的體驗和意見,所以他們會通過此方法收集信息,優化產品。但設置問卷并不簡單,問題的順序,是否存在引導,怎樣引導用戶參加,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問卷的結果,所以在設置問卷是需要仔細思考。
2 產品使用分析。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會產品大量行為,例如,點擊,跳出,停留時長,從這些行為中,觀察用戶的行為,以此調整和優化產品。
3 數據挖掘。現在的數據分析工具有很多,也很強大,多利用這些工具,會得到更多的發現。
4 拜訪用戶。這種調研方法成本很高,但在某些必要時刻也可以使用。
5 人物角色。市場調研有助于找出主要的用戶類型,確定人物角色。
6 可用性測試。作者認為應該盡早的、反復的進行可用性測試。觀察他們的反應,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從用戶的角度來審視產品,而不只是從制造者的角度。
7 同類產品分析。競品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調研,可以學習對方的成功經驗。
當然了,市場調研也是有局限的,結果只能作為參考,幫助你更深入的了解用戶需求。還記得亨利福特的那個故事嗎?當人們想要更快的馬時,你可以給他們車。
產品人物角色
一個產品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它一定是滿足了一類人的需求,創建人物角色的目的也在于此,幫助我們確定典型的目標用戶類型,他是人格化的虛擬原型。
依據人物角色,可以篩選重要的產品功能,確定用戶類型的優先級,避免用戶類型過多導致混亂。利用人物角色也可以更方便的向其他部門描述產品,提高效率。
營銷團隊在宣傳中也常常會使用到人物角色,但是兩者的目的不同。產品團隊利用人物角色分析用戶的需求和行為,而營銷團隊是為了瞄準目標消費者。
重新定義產品說明文檔:高保真原型
產品說明文檔包含的內容很多,但卻很少有人閱讀,也就是說花了大量精力撰寫的文檔,用處卻并不大。
作者認為,理想的產品說明文檔應該滿足下面這些條件:完整的描述用戶體驗,包括用戶需求,交互設計和視覺設計;準確的描述軟件的行為;以某種直觀的方式把產品信息和產品行為告訴所有人;可以修改。
為了滿足這些要求,更好的形式是——高保真產品原型。
現在創建一個高保真原型的成本并不高,也更接近真實的用戶體驗,更突出的優勢是可以給到用戶測試。
用戶體驗設計與實現
需求調研和產品設計是可以同步開展的,產品開發和測試也是同步進行的。但是,產品設計和產品開發不能同時進行,在產品開發之前,產品設計應該先完成,如果在產品已經進入開發階段,卻又要推翻重來,代價太大,也會消磨團隊的信心。
所以說,在設計階段,先利用高保真原型反復的驗證設計思路,再進入開發階段。
產品驗證:價值,可用性,可行性
作者在書中不斷提到,一個好的產品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分別是價值,可用性,可行性。所以,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驗證這三個條件已經滿足。
可行性測試——這項測試主要是和架構師和開發人員完成,我們現在的條件是否能夠開發出來,有那些難以解決的障礙?有怎樣的風險?在可行性測試期間,可能會困難重重,開發人員在這中間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用性測試——產品里的各個功能用起來是否流暢,用戶什么感覺,有沒有被忽略的需求,這些都需要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來完成測試。
價值測試——價值測試和可用性測試可同時進行,測試你的產品對用戶是否真的有用,他們是否愿意購買。
這些測試都通過之后,才真正進入開發階段,否則就需要再做調整。
-
做出一個好產品并不簡單,上面的這些步驟和經驗說起來容易,但實踐起來肯定會更加艱難。這本書也只是給到想要入門的人打好基礎,給想要進步的人指出正確方向,如果你想要開發出一個真正的好產品,持續的實踐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只是我從這本書中的收獲,如有不足,還請諒解,也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