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跟著姐姐的行程再一次來到了國家博物館,上次姐姐一人進去,我們則游離在博物館的外圍,知道博物館入口在北門,出口有廣場東側的西門和小北門。
今天(20210804)和姐姐一同進博物館游覽,續上姐姐上次的瀏覽步伐,我們快速觀光著古代中國展。
想想國家博物館算起來我們自己也來了有三四次,只是之前每次都是爸爸帶著我們逛,爸爸給我們講解,發現光用耳朵聽卻沒有用心記,結果印象就成了啥也想不起來。
于是這次來時提前了解了幾個重要展品和臨時展的分布,這樣快速的觀光比對和展廳選擇。一走進博物館看到大廳第一件雕塑就是《啟航·紅船》,這次看又是格外的親切。然后直奔B1的古代中國展廳,展廳是根據歷史朝代區間來劃分,有了對朝代更替的了解,這樣就很容易分區過渡。
首先讓我們停留下來觀看的是“蚌殼龍虎墓”——1987年出土于河南濮陽西水坡,蒼龍白虎用蚌殼堆塑出來的圖案形象逼真,至今6000多年。對于中間的人體骨架孩子在一旁確認:媽媽,這是真人么?可能孩子無法想象把古人搬來瞻仰吧!
這個葬墓中除了蚌殼之外沒有其他珍貴的任何隨葬品,只是跟他匹配的還有其他兩組蚌塑藝術品,一組為距離蚌塑龍虎圖僅僅20米遠,有蚌塑龍、蚌塑虎,還有蚌塑鹿、蚌塑蜘蛛和一件石斧等,不遠處還有一組有蚌塑:人騎龍、蚌塑虎、蚌塑飛禽、蚌塑圓圈紋等,古人的想象力還真是豐富。也許蚌塑并不代表富貴,也可能是一種信仰。
接下來是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脫穎而出,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制的葬具。1955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她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人面由人魚合體而成,人頭裝束奇特,像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具有巫師的身份特征,因此這類圖畫一般被認為象征看巫師請魚神附體,為天折的兒童招魂祈祈福。也有人認為人面與魚紋共存構成人魚合體,寓意魚已經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為圖來加以崇拜。當時人或許認為人面魚可以幫助死去的兒童進入冥界并實現重生吧。總之各種學說,眾說紛紜,旁人且聽聽作罷。
接下來橫空出世的“中華第一龍”美譽的玉龍,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代表玉龍,圓潤精美,1971年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展廳內還有很多其他款式的大大小小的玉龍,但質地大小做工卻不盡相同,唯有這塊玉龍更突出。當孩子看到這快玉龍時也不禁感嘆他的獨特與壯觀。
玉龍配玉鳳,婦好時代的古董——婦好玉鳳就是一個典型。這還是昊第一時間發現了,告訴我這不就是我們來時路上看到那幅圖么,因為實物看起來很小,沒有第一眼的感覺很容易錯過。相傳這是婦好的搜藏的古董,時間還要早于商朝。其做工也卓顯前人之精湛工藝。
話說婦好墓出土的文物還真多呀,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其中還有好幾個經典文物。比如婦好青銅三聯甗,三聯甗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是目前所見到的惟一的這種復合炊具,婦好三聯甗為后代的一灶數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礎 ,咱們現在的蒸鍋可能都是由此演變而成,她是商周飲食文化的文明見證。
我國古代炊具有鼎、鑊(huò)、甑(zèng)、甗(yǎn)、鬲(lì)等?!爱[”是古代原為烹飪用的廚具,后作為禮器流行于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甗”的典型代表就是商晚期的婦好三聯甗。
婦好墓還出土有婦好青銅鸮(xiao)尊,出土原器為一對兩只,一件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鸮尊整體為一只鳥形,命為鸮,認為原型是貓頭鷹。鳥形,小耳高冠,圓眼突出,兩足與下垂尾部構成三個穩定支撐點。周身以云雷紋為地,器蓋飾饕餮紋(獸面紋),頭頂尊貴位置站立小鳥,小龍其次,地位如同陪侍,但大小相當,可見二者地位有所差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有商一代,龍紋僅次于鳥紋。鳥是上帝之使,龍是上帝之賓,商王之祖。隨著龍紋形象在器物中的出現并而越占越多,可見龍鳥勢力爭斗不斷、預示主次位置有變。也就有了后面的朝代之更替。
婦好墓還有一“后母辛”青銅觥,器身內底中部與器蓋內均鑄銘文“后母辛”,“后母辛”是婦好的廟號。整器為扁長體,前窄后寬,為一站立狀四足獸,首似馬,上有一對卷角,“臣”字狀目,前兩足為獸類奇蹄,長于后足,后兩足狀如鳥爪,有四趾,尾部作獸首鋬。也有說出土時兩對,一個在北京,一個河南,有機會去河南博物館時一定要去驗證一下。
再赫然在立的當屬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的后母戊大方鼎(原稱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鼎腹內壁銘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商王武丁后妃婦妌?jìng的廟號。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陽,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十大傳世國寶列位第二。
一重配一大,一方配一圓,“子龍鼎”與“司母戊大方鼎”并列,堪稱商代青銅器雙璧。子龍鼎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商代圓鼎。相傳20世紀20年代出土于河南輝縣。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
方尊中最大的當屬四羊青銅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里遺址。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均為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兩次分鑄鑄造,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十大傳世國寶列位第三。
還有一列位第六的十大傳世國寶的金縷玉衣,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穿用的殮服,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其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秦漢展品主人是中山懷王劉峰,是著名的河北滿城漢墓墓主劉勝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1973年出土于河北定縣八角廊村40號漢墓,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此墓曾在盜掘中被火燒過,這件玉衣是受焚燒后的劫余物品,顏色多了些繽紛。
接下來就是孩子感興趣青銅面具及青銅劍,孩子疑惑大大小小的面具如何帶在臉上,大的大,小的小,也沒有可視的瞳孔。孩子也真想佩戴一把刀劍在手(“吳王夫差”青銅劍),想想佩戴之后的樣子該有多酷呢,孩子們也被石天祿的形態所吸引,也不忘拍照多瞧幾眼。我則被旁邊樂呵的擊鼓說唱俑所吸引,漢代民間說唱表演頗為盛行。這件陶俑袒胸露腹,著褲赤足,左臂夾鼓,右手舉棒,作擊鼓說唱表演,神態詼諧。動作夸張,高興十足樂在其中實乃愜意之至。以至于在后面明清展廳看到兩個說唱俑面前還回味片刻。
縱目青銅面具出土于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他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標識特征的器具之一,方臉,雙目巨大 瞳孔縱出,額頭有一塊縱起的額飾顯然是古蜀人的升華之作。其縱目,始稱王,縱目形象是古蜀人對先王的朦朧記憶,用以祭拜和供奉。
中間大體展廳越過,最后兩個重頭戲,一個就是康熙乾隆像,坤遠遠的猜測說媽媽那個就是乾隆么,走進一看發現自己真猜對了好高興呀。再一個就是孝端皇后鳳冠,孝端皇后的鳳冠有兩頂,分別為“九龍九鳳冠”和“六龍三鳳冠”,這里要講的就是九龍九鳳冠共嵌未經加工的天然紅寶石115塊,珍珠4414顆,每一粒,每一顆都需要用上等技巧完成,可見其難度之大,稀有之珍貴。1957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宮。
至此今日我們仨的古代展廳拉下帷幕,古代展姐姐可是花了整整兩天才逛完,姐姐還說她喜歡歷史,以后想進行考古工作,希望姐姐奔著自己的方向努力。昊昊還不忘給姐姐送上一個喜歡的玉龍徽章,棒棒噠。
接下來我們去了逛了兩個臨時展廳,一個是無聲詩里頌千秋—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主題展。一個百年雕塑展,因為在壹美美術館曾看過類似或相同的展品,所以再次觀看尤為親切。在此稍微展示。今日的國家博物館之行結束,博物館的記錄片要看起來,比如《如果國寶會說話》,博物館也是需要你一探再探的地方,每一次探秘都是從0逛起,期待下次與你再相遇,也期待有新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