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據統計,今年已有826家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規模7429.8億元。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購買理財產品數量、購買理財產品規模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約34.7%、11%和36.8%。
購買理財產品最兇悍的上市公司是象嶼股份,其購買的“農行天天利滾利”的金額便達到313.4億元。去年其理財全年累計發生額達到400.13億元,實現理財收益945.90萬元。
我們忽然發現企業家有一種不務正業的感覺,企業家都在試圖變成“非一般”的企投家。如此多的企業在虛擬經濟中博弈,我們不得不擔心危機會越來越近。
上市公司并沒有把錢重新投回實業,再生產,而是去買理財產品。不僅讓人奇怪,理財產品的收益又從哪里來?
理財產品的收益,是從其他的理財產品中獲得的嗎?如果理財產品再投資的是基金、證券、信托等理財產品,而這些產品又再一次投資到新的理財產品上,那么這種虛擬的疊加,會使得經濟體越來越虛幻越來虛弱。
也不是不可以投資虛擬經濟,無論資本在虛擬經濟中輾轉多少個環節,最終還是需要落地以后獲得增長。但是輾轉的環節越多,資本利用的效率就越低,最后落到實體身上的成本就越高。而實體經濟的回報周期遠長于虛擬經濟,最終結果是導致沒人愿意投入到實體經濟里,傷害整個經濟體系。
我們應該清醒的意識到,大多數企業應該專注于創造偉大的實業,而不是這種虛擬的理財。
巴西私募股權巨頭3G資本的三位創始人,曾經被人問到,他們是如何理財的。他們回答說:“當別人都在花時間打理自己的資產時,我們把時間花在了公司的構建上。從長遠來看,能把公司管理好就是創造財富的最佳方式。理財本身不會創造偉大和持久的東西,然而創造一個偉大的東西卻可以讓你獲得扎實的成果。”
3G資本收購實業后通過自己的經營獲得收益,是它的投資風格。例如,它在啤酒行業,就是通過不斷收購啤酒行業的公司,最終把這些公司整合成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百威英博。現在,全球每賣出3瓶啤酒,就有一瓶是3G資本旗下公司生產的。
還有,我們熟悉的巴菲特的公司伯克謝爾·哈撒韋公司專業的投資公司,主要投資都是看得見摸的著的實業,比如蘋果、可口可樂、美聯航等公司。
優秀的投資公司都在用資本尋找實業,通過實業獲得利潤,這是良性循環,對經濟體有補益。
所以,作為企業還是應該有點追求,即使追求做企投家,也應該追求市場上有潛力的企業進行股權投資,等著實體慢慢成長,給予自己回報。如果企業的盈利是通過購買理財產品獲得,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長此以往,破壞了整個經濟體,最后在這個環境里誰都沒有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