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年初一,根據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在全國上映。我第一時間慕名到電影院去觀看了影片。整部電影氣勢恢宏,講述了太陽將變成紅巨星,人類驅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故事。
? ? ? ? 從恒星的演化規律上來講,太陽是會有熄火的那一天,不過是在遙遠的50億年之后。簡單來講,當太陽核心中的氫燃燒殆盡,生成的氦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釋放的能量進一步升高溫度,點燃核心周圍的氫殼層,然后太陽迅速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
? ? ? 有理論認為,太陽演化生成的紅巨星非常巨大,最遠能夠膨脹到地球軌道。這樣,水星、金星和地球都會逐漸墜入太陽而毀滅。其實,早在太陽吞噬掉地球之前,地球上的海洋早已被膨脹的紅巨星烤干,生命不復存在。
圖注: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的樣子
“氦閃”是什么現象?
? ? ? ? 電影中還提到一個天體物理學中的名詞氦閃,我們再來具體介紹一下。
? ? ? ? 氦閃是發生在質量介于0.5倍到2倍太陽質量的恒星演化末期。當核心處的氫燃燒殆盡,形成的氦堆積在核心處,氦不斷積累自我壓縮,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形成“簡并態”,處于簡并態的物質靠簡并壓(一種量子力學效應)支撐著自身重力,而非靠熱壓力支撐。核心處的氦的自我壓縮,還會讓溫度升高,然而簡并態物質有一個奇怪的特性:溫度升高并不會導致其發生熱膨脹,直到熱壓力再次超過簡并壓,而且簡并態物質的熱傳導性非常好,當溫度一路飆升至1億度時,氦就受不了了,發生猛烈的熱核燃燒,短短幾分鐘就把核心6%的氦元素變成碳元素。對于太陽質量的恒星來講,氦閃釋放的能量相當于太陽正常燃燒3000萬年。
? ? ? ? 然而,據計算,如此巨大的能量并不會對紅巨星的外觀造成什么可觀測的影響,因為這種能量釋放發生在恒星的深處,巨大的能量釋放讓熱壓力超過簡并壓,核心物質脫離簡并態而膨脹,大部分能量都耗費在驅動核心物質膨脹當中,剩余的少部分能量被厚厚的外殼吸收。實際上,并不會發生電影中看到的劇烈景象。
圖注:太陽從誕生到膨脹為紅巨星的過程。
移動地球有多難?
? ? ? ? 影片中,為了能夠移動地球,設定了萬臺超級聚變發動機,每座11公里高,總共能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嚴格來講單位要用牛頓,換算一下,大約是150億億牛頓。地球的質量大約6億億億千克,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可很容易計算發動機推動地球的加速度大約等于0.000000025倍的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猶如蜉蝣撼大樹,根本無法驅動地球脫離太陽。
? ? ? ? 劉慈欣也曾后悔說“當時沒有經驗,竟把地球發動機的具體參數全部詳細列出,詳細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計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計算的結果是:發動機只能給地球零點(N多個零)幾的加速度,別說航行,改變軌道都不可能”。
地球為什么有被木星撕裂的危險?電影中反復提到的“洛希極限”是什么意思?
圖注:地球靠近巨大木星時,行星發動機噴出的等離子體火焰顯得非常纖弱無力。
? ? ? ? 影片中,當推動地球前進的行星發動機發生故障時,地球離木星越來越近,即便后來發動機恢復運轉,但仍然無濟于事,地球仍然在接近木星。地球人陷入了絕望之中,到了該吃吃該喝木星的潮汐力就會把地球撕碎!在千鈞一發時刻,人類靠點燃木星和地球氧氣混合氣體的方法,成功把地球推離危險軌道。
圖注:地球的部分大氣層已被木星的引力吸走。
? ? ? ? 在天體力學中,洛希極限又稱洛希半徑,最早由法國天文學家洛希提出,因此稱為洛希極限。我們就拿地球接近木星作為特例簡單說一下:地球的物質結合在一起的主要作用力是自身的重力,當地球靠近木星的時候,木星會對地球產生強烈的潮汐撕扯作用,當潮汐力超過地球自身物質的重力結合作用時,地球就會被撕裂。地球剛開始被撕裂時,離木星的距離就是洛希極限。
? ? ? ? 土星壯觀的光環就位于土星的洛希極限內,光環中的物質無法靠自身的引力聚合成較大的天體。實際上,土星環可能就是由土星的一顆天然衛星越過洛希極限被撕裂形成的。當然也可能是土星形成時剩余的物質。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火星的衛星“火衛一”早晚會進入火星的洛希極限內,被火星撕裂,形成圍繞火星的環狀系統。科學家估計這個時間大約只有3000萬年到5000萬年。
圖注:美麗的土星和光環系統。土星被比喻為“太空中的指環王”。
宇宙中還真有流浪行星
? ? ? ? 從電影回到現實中,科學家還真發現宇宙中有流浪行星(Rogue planets),這樣的行星不隸屬于任何恒星。今年年初,清華大學毛淑德教授接受我們采訪時就表示,可以利用“微引力透鏡法”探測流浪行星。簡單來說,微引力透鏡是指當有未知天體經過背景恒星時,天體的時空彎曲效應就會突然增亮背景恒星的亮度。
? ? ? ? 流浪行星的形成有多種原因,質量較大的可能是像恒星那樣獨立形成的,例如有很多行星的質量已經逼近褐矮星的程度。有些可能是中央恒星發生超新星爆炸,行星被沖擊到宇宙空間。
? ? ? ? 還有一些可能是在恒星系統形成的過程中,被其他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拋出去的。自從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行星運動以來,科學家就發現,由于恒星系統是多體相互作用,其實是一個混沌系統,長期來看運動是不可預測的,有一種可能就是某顆行星會被拋出太陽系。
? ? ? ? 還有一種更精彩的情況,當恒星被黑洞吞噬的時候,其攜帶的行星有可能被拋射出去,形成速度極快的流浪行星。
? ? ? ? 電影中還有一些其他的科學細節,就不一一解析了。這部小說的成功主要還在于故事情節,太陽變成紅巨星,人類帶著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園一起逃離,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