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對做家事十分痛恨……”
“我一起床就開始灑掃庭院和做苦工,然后是采購和做飯,然后是收拾和洗涮,然后就跟見了鬼一樣,在困難的三餐中間根本沒有時間感知任何事物,最后我渾身痛著呻吟著上床,我奇怪自己干嘛還活著。這就是一切。”
你是不是對家務有同感?
你是不是每天在家務上花費的時間太多,以至于沒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你是不是覺得家務像個黑洞、吸走了你本可以更有價值的生命?
你是不是討厭家務,卻不敢公開表達這種厭惡,總覺得有那么點可恥?
Welcome to the club!
好,你一定也很想知道上面的話是誰說的吧?三毛和林徽因!
What
有個朋友,生娃以后,跟婆婆一起度過了雞飛狗跳的三年。等孩子上幼兒園了,他們夫妻倆決心自己帶孩子。可是婆婆一走,就發現好多家務要分工:做飯、洗碗、洗衣服、買菜、打掃、采買等等。問題在于分工很少能“公平“到雙方都心服口服。于是夫妻倆開始不斷爭吵,即使不爭吵,也會經常在心里積累怨氣。
終于他倆過不下去了。
于是決定去離婚嗎?因為家務去離婚顯得low了一點,當初可是因為愛情結的婚呢。
他倆最終去找了個家政阿姨。阿姨一周來三次,從此天下太平。阿姨威武??!
家務引起的類似案例還有很多,有的甚至導致了感情破裂、離婚收場。對家務的厭惡應該是普遍存在的,哪怕擅長做家務的人,極有可能心里也是不喜歡的。比如林徽因菜就做得不錯,可是她并不衷心喜歡。再如我們的媽媽們,一邊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一邊不停埋怨,認為丈夫是甩手掌柜,孩子是無能巨嬰。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有些人真的是樂在家務中,但我認為對于家務的厭惡是普世性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洗衣機、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等等東西的發明和普及了。人類對于真正熱愛的事物是不知疲倦的,可以幾小時如五分鐘。可是對于不那么喜愛的事物,可能五分鐘如幾小時,因此才會發明出一個個的工具來解放自己。
但是要承認自己討厭家務,還有那么點困難,尤其是女性,這是為什么呢?
Why
01
最大的原因當然是社會規范,“女主內“畢竟仍是主流的觀點。這樣的觀點一是讓女性本身也早已不知不覺”就范“,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就范“變得越來越不徹底;二是讓很多男性進一步喪失了家務能力,并且心安理得,這當然會進一步激化家務方面的矛盾。
02
尤其是女性成了母親以后,storybook mothers都是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這當中包括了很多與孩子相關的家務。媽媽天生就是愛孩子的,可是一晃神發現自己在做家務時產生厭惡,竟然想偷懶和圖省事,心理上就會覺得羞恥,認為自己不稱職,對孩子的愛有瑕疵。
03
還有些媽媽,比如我,一直都是家務低能,時不時就會有強烈的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如別的媽媽。別的媽媽怎么能做出那么養眼的早餐?別的媽媽怎么能烤那么好吃的蛋糕?別的媽媽怎么能一邊把家里弄得這么有情調,一邊把全家人都打扮得那么精致?別的媽媽怎么做完了那么多家事,還有時間去養花弄草、運動健身和美容保養?
于是越自卑越厭惡,越沒有動力去做,更不用說做好了!
可是,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
How
針對上面的三點,分享一些想法:
01
男性女性在家務方面應該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如果雙方的偏好性可以互補,更好。
02
你不愛家務,并不代表你對孩子的愛有瑕疵。
在《音樂之聲》這部電影里,修道院長對Maria說:“假如你愛這個人,并不代表你愛天主就少了。“Maria這才鼓起勇氣去正視自己的感情。
假如你不愛家務,也并不代表你對孩子的愛就有瑕疵。有缺點的媽媽也許對孩子來說,更真實、更有榜樣作用。
曾經有個學生告訴我,在他小時候,他媽媽從來沒給他做過早飯,因為她愛睡懶覺起不來。后來他媽為了做“好一點的媽媽”,就把煮蛋器放在床頭,每天晚上放一顆雞蛋在里面,第二天早上聽到他起床就按下開關,等到他準備出門上學的時候,就可以吃到熱乎乎的雞蛋了。他覺得媽媽對他真好啊。
而這個學生本身非常暖男,很會照顧別人,他說是跟媽媽學的。我想他媽媽身上一定有很多很好的品質,一點家務上的瑕疵又算得了什么呢。一個不完美的榜樣也許更能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有能力做到。
03
相比“做好”,“去做”更意義非凡。
我會舉例說明,其中有一個人物吉田穗波可能知名度沒那么高,先背景交代一下:吉田穗波是一名日本醫生,她的人生理想是做出色的婦產科醫生以及做很多小孩的媽媽。她在全職工作、帶倆娃、懷第三娃的情況下,用半年時間考上哈佛,然后舉家去美國念書,在帶三娃、懷第四娃的情況下完成高強度的學業,接著登上事業高峰、寫出暢銷書以及生五娃。(呼~背景好長)
吉田醫生的暢銷書《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被某些讀者戲稱為”付錢請人照顧孩子,自己努力考上哈佛“。這一評價是不公允的。
吉田醫生在書里坦言:”工作、家務和育兒,或者是工作、留學準備和育兒等,對于同時進行多個事項的我來說,幫助最大的,就是借助他人的力量?!八龑ψ约旱募艺⒁檀咀雍兔髅来蠹淤澷p和感激,認為她們是超級主婦,家務能力一流,省去了她在家務上的大量勞力和時間,工作和學習時間大大增加。
這一點事實上就是“付費就是撿便宜”的實踐版本,但是事實上,吉田醫生還是有很多家務要做,她的秘訣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徹底、不充分也行”。她寫道:
“做家務的標準因人而異。比如打掃房間的標準,既有乍一眼看過去比較凌亂,但沒有那么臟就覺得還可以的人,也有那種如果不用抹布將地板的角角落落都擦得锃亮锃亮,不把窗戶玻璃和邊框的部分都擦干凈就不滿意的人。
對于做飯,大概既有把從頭開始全部親手完成三菜一湯的才稱為做飯的人,也有把買來的生魚片裝盤,將冷凍食品用微波爐加熱也算作做飯的人。”
因此,家務跟別的事情一樣,“去做“要比”做好“更意義非凡。要接受自己開始的不完美,甚至一直的不完美。事實上這件事跟任何別的事情一樣,練習(很可能)會帶來質變。
Hope
昨天跟閨蜜吃飯,各種胡扯瞎聊,然后她說:“幾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前輩家吃飯,覺得她好厲害,好像就隨手拿的食材,隨手弄一下,可是菜品又好看又好吃。結婚后我也一直在做飯,現在,我覺得我也可以了?!?/p>
小S也曾經寫過一個經歷,說是剛結婚時,她謹遵媽媽和姐姐的教誨,想學習做飯。有一天她想做咖喱飯給老公吃,可是狀況百出,最終折騰了半天,飯沒做成,自己沮喪得放聲大哭。然后她說之后做飯的事情,她都請廚師代勞,“我干嘛要拿我不擅長的事和自己過不去呢?”
可是有錢有廚師如小S,她還是在斷斷續續練習做飯,而且這確實帶來了質變。她的微博一度全是自己做菜的見證,看圖片是真的相當不錯?。▽τ谖襾碚f)。她甚至開玩笑說自己牛肉面做得太好,失業后可以靠賣面謀生。
也許做家務這事兒,最重要的是“不以己悲”,做著做著,可能就沒那么討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