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束第二次咨詢之前,我照例問了一下坐在對面的來訪者,有沒有什么問題想要問我。因為這位來訪者之前有過咨詢經歷,我想了解她在我這里的感受如何。當然,我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她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咨訪關系。
“之前的咨詢師會跟我說很多東西,但是這兩次咨詢似乎都是我在說,你并沒有給我什么特別的建議。”
我點了點頭,表示理解。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如果一直都是我在說話,咨詢師只是傾聽卻不給建議,這樣的心理咨詢對我到底有沒有用呢?”關于這個問題,我想結合自己的咨詢經驗分析一下,為什么心理咨詢師的話那么少。
在沒有掌握足夠多的線索前,不要輕易做判斷
幾乎每一個到我這里咨詢的來訪者,都是帶著各自現實問題而來的,他們希望可以從我這里得到建議或是解決方法。但是由于心理咨詢的性質,在初始訪談期間,我通常是不會給建議的,原因如下:
首先,很多道理來訪者都懂,我沒必要再跟他說一遍;
其次,相比解決問題,心理咨詢更多關注的是問題背后的心理機制,即來訪者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困擾,阻礙他的是什么;
最后,在沒有建立信任關系之前,我無法判定來訪者是否呈現出了他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點尤其重要。記得之前有個患有暴食癥來訪者,她想咨詢如何減輕自己的暴食行為。我不用告訴她暴食行為的害處,也不用建議她只要按時吃三餐就好。因為道理她都懂,可就是做不到啊。因此,在前幾次咨詢中,我會盡量多地去了解她,聽她說,弄清楚她的成長背景。總之,我要收集所有與來訪者相關的信息。
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況下就給別人提建議,在我看來是非常武斷的。如果沒有深入地去了解一個人,去體會他的處境,你給出的建議常常顯得冷冰冰的,毫無溫度。還記得小時候看《名偵探柯南》,毛利小五郎經常在還沒有弄清楚案情的情況下就指出犯人是誰。而柯南不一樣,在找出兇手之前,他會盡可能多地去尋找線索。
在沒有找到足夠多的證據前,不要隨意下結論
還是以患有暴食癥的來訪者為例。在前幾次的咨詢過程當中,雖然我更多地時間是在傾聽,但同時我也在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者說一種解釋:來訪者是如何形成暴食癥的,為什么她即使知道了這是一種不良行為,依舊無法改變。
過往的研究表明,暴食癥患者常常比較缺愛,并且對自己的外在有著扭曲的認知。因此,我會假設來訪者在童年的成長過程中,有可能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但這都還只是我的假設,它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我不能把這當成我的結論,而是需要向來訪者提問,去了解更多的信息驗證我的假設。
同樣,在《名偵探柯南》里面,柯南在了解案情之后,會形成犯人的雛形,但他不會就此停止,而是會去尋找足夠多的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只有當作案動機,犯罪手法等都確定之后,柯南才會借助毛利小五郎,開始自己的推理。
所以,請你理解,咨詢師在做一個安靜的傾聽者的同時,也在試圖理解你,了解你的一切。你是個什么樣的人,你曾經發生過哪些事兒,你的成長經歷是怎樣的,你對自己的癥狀又是如何理解的。只有在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你之后,咨詢師才能夠針對你的“癥狀”給出最有效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