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和上一年不一樣,這一年在廣東高考完,是先知道分數,再填報志愿的。當年,很多人都對自己的填報的志愿不滿意,其中最遺憾的,可能是錯過了復旦。
2008年廣東理科的第一批錄取分數線是564分;
2008年復旦大學在廣東理科的錄取最低分為565分;
2008年暨南大學在廣東理科的錄取最低分為590分。
分數段在565到590之間的很多理科考生根據往年的經驗,在填志愿的時候寫上了暨南大學,結果呢?沒有被錄取。而名校復旦大學在這一年卻爆了冷門,565分的錄取最低分,分數超過重點線的考生只要填報了志愿就能被錄取。
1
預期與共識
霍華德·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中以第二層次思維開篇,通過對話的方式告訴我們什么是第二層次思維:
第一層次思維說:“這是一家好公司。讓我們買進股票吧。”
第二層次思維說:“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認為他是一家好公司,因此它不是一家好公司。股票的股價和定價都過高,讓我們賣出股票吧。“
這里其實有兩個預期:
第一個預期:這是一家好公司,股票的價格會上漲。
第二個預期:因為人人都知道這是一家好公司,股票的價格已經得到了體現,甚至超過了這個好公司的價值,股票的價格會下跌。
在大家不知道這是一家好公司的時候,股價低,價值未被充分體現,預期和現實有著一定的差距。
在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家好公司的時候,股價上漲,預期變成共識,現實之間的差距已經漸漸縮小乃至被抹平。有先見之明的投資者在此基礎之上產生了第二個預期,也就是股票的價格過高,股價可能會下跌,那么這個時候反而是賣出的好時機。
這樣看來,我們需要尋找的,不是好公司,而是未被充分體現的正確預期。
1.1
分級基金套利
進行過分級基金的套利的人都知道,T日母基金凈值相對于兩個子基金合并價格折價,可以申購母基金進行套利,這就是第一個預期。但是因為參與套利的人很多,這個預期就變成了共識,當套利者在T+2日不計成本賣出,兩個子基金價格被打壓,很可能不僅沒有了套利空間,甚至還會虧損。假如我們投資的時候考慮到這一點,結合分級A是和凈值強關聯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就會形成第二個預期——被打壓的分級A可能會價格恢復。
到底哪個預期是正確的,或者說是能讓我們更大概率獲利,需要我們去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判斷。
1.2
填報志愿
再看文章開頭的引子,在這個分數段可以填報暨南大學應該是一個共識吧。正式因為這樣的共識,把錄取的最低分拉的很高。而本該需要高分的復旦大學,卻由于很少人敢去選擇。
可以說,如果我們的預期和共識不一致,并且這個預期正確的概率高,而錯誤的成本低,那么我們就可以一試,因為預期一旦實現,往往收益是巨大的。
上面說了這么多,其實總結起來也就一句話:人多的地方不去。
因此,想要獲得超過平均的收益,我們可能還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1.大部分人的共識是什么?
2.我們的預期是什么?
3.預期和共識是否不一致?
4.如果大部分人的共識是正確的,結果會怎樣?
5.如果我們的預期是正確的,結果會怎樣?
6.我們預期正確的概率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