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提時代,看電影是我們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中重要的一種。那時,電影院沒有什么好片源,主要是幾個樣板戲和一些政治題材的電影來回循環放映,什么《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和《艷陽天》、《創業》、《決裂》等等,可以說這些電影情節平淡,索然無味。只有像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游擊隊》和羅馬尼亞電影《多瑙河之波》等國外戰爭題材的影片,以及朝鮮《賣花姑娘》、《金姬和銀姬的命運》等有催淚彈之稱的影片放映,才能使清淡的電影院人氣爆棚,年輕人熱血沸騰,特別是朝鮮影片吸引了無數女性和孩子們的眼球,為影片主人翁的命運掉了多少傷心的眼淚。
在老蕪湖的東部城區,電影院有三個:勝利電影院、皖南大戲院和弋江劇場。這三個電影院中,規模屬勝利電影院最大,座位約有32排,每排31座,中間過道邊的座位還設有加座。遇到精彩電影放映時,影院不但賣加票,還允許賣站票,最多可以涌入1000多人觀影,那真叫人滿為患!超員嚴重!
圍繞過去看電影,有些趣事值得記錄,值得與大家分享。
首先,放映時間的安排。一部好電影的到來,男女老少熱情高漲、爭相觀映。放映時間就幾天,電影膠片不可能在此處長時間逗留,密集安排放映時間確實是個好辦法。放映時間一般從早上6點開始,最晚可以排到晚上10點半。早場6點,如果在冬季,天才蒙蒙亮,大人牽著孩子、年輕夫妻手挽手去看電影,這種景象也就是那個年代才會有;晚場10點半開映,散場已是午夜時分。寂靜的大街上,一下來了黑壓壓的一群散場人;是夜,路燈昏黃,大街上沒有宵夜攤點,沒有出租車,自行車也很少,滿大街的人群就這么甩腿往家走,走著,走著,就走得無影無蹤了。
其二,買電影票。電影宣傳海報預告中,有賣票時間表。想看電影的人們,早早來到電影院售票窗口等候賣票。那年月,人們買票不作興排隊,就是象征性排隊,也會在開始賣票的一瞬間被搗亂的人們一下沖散。力氣大的年輕人,擠掉老小弱者,擠到跟前,狠命地將手伸往狹小的售票窗口,買到票后手卻抽不出來,這時還有人要將手往里伸,手的進出通道嚴重擁堵,大家都拼命地哇哇大叫。有的電影實在好看,不看不足以消除內心的渴望,眼看黑壓壓的人群擠在售票窗口,購票無望時,忽見有一人在人群的頭頂上向前爬,爬到窗口后,再從上面把手伸進去。為買一張電影票,什么招數都拿了出來,什么損人利己的事情都干得出來。其實,平心而論,不是那個年代的人無素質,實在是枯竭的心靈急需電影來澆灌。
第三,張票。張票一詞,是蕪湖方言。要用文字寫出來,還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張”字?“張”在字典中有展開、看的意思。張票一詞大意是主動尋求退票,和“張網”有異曲同工之處。一部好的電影,窗口票已經售罄,想看手頭又沒票的人還有很多,為求一票,只能把希望放在有退票人的身上,于是沒票的人就在開映前四處張票。張票可是一個技術活兒,不能被動等待,要主動出擊,見人就問:“哈多票?。坑衅倍鄦??”其他想張票的人見你在此張票,他就會跑到你前面更遠的地方去張,如此這般,形成了一個通往電影院的各條道路上,張票的人影憧憧的奇異景象。由于張票的人很多,有票多余的人,卻不敢輕易說出來,因為貿然說出你有余票,立馬會被里三層外三層地圍住,叫你哭笑不得。
第四,逃票。那個年代,人們思想單純,心田荒蕪,電影的力量,氣拔山河。為看一場電影,有人不惜犧牲健康,丟失尊嚴。在買不到票又張不到票的情況下,想看電影還有另外一種辦法,那就是千方百計地逃票。逃票者都要經過精心準備。他們先有人拿正規票入場,票用手攥牢,盡量露出一點票頭,撕去后留下大部分票根,再想辦法將撕過的票遞到外面。然后,外面三五成群的人將撕去的廢票掉個頭,夾在新票里面攥在手里,趁人多時往里擠。逃票人要理直氣壯,邊擠邊喊:前面快點快點,后面不要擠,擠死我啦!快點撕票啊……把撕票人員的注意力引開后,一哄而入,逃票成功。對單打獨斗的人來說,無人配合,想從正門逃票是不可能的,還有一個冒險的辦法,就是翻墻跳入影院看電影。翻墻最容易成功的是勝利電影院。勝利廁所邊的圍墻外面是一個叫“井巷”的小街道,不寬的巷子邊有一根電線桿豎在墻邊,翻墻的人利用電線桿與墻面間的狹小間距,可以輕松攀爬到圍墻頂端,翻過去后,雙手扶穩墻頭往下滑,在離地還有一米多高的時候,松手跳下去。有人安然無恙,有人落地后四仰八叉,還有人為此崴了腳、甚至摔斷腿。逃票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包括翻圍墻,一旦被逮個現行,工作人員將逃票者押到辦公室,采取各種體罰來懲處逃票者。最常見的是要逃票者雙手平舉,不許放下來,或是蹬馬步,不許站起來。就這兩招,讓許多逃票者為此敗下陣來,頻頻求饒,最后灰溜溜地被趕出電影院。
第五,跑片未到。到電影院看電影,推遲放映時間,是常有的事情,人們可以一邊嗑著瓜子,一邊耐心等待。如果電影放到中間,銀幕上突然出現“跑片未到,稍等片刻”的字樣,整個影院立刻一片嘩然,流氣的小伙子口哨抗議。人們煩躁不安,議論紛紛:“看到關鍵地方,片子沒到,真氣人!”有人不耐煩,到大門口探聽有什么最新消息。遠遠地看見運片子的自行車來了,很多人馬上跑回放映廳嚷道:“片子到啦,片子到啦!”還有不放心的觀眾,跟著跑片員到放片房間,站在門外看放映員在倒片機上把片子重新倒回來,裝上放映機,一股光束打出去,放映廳傳來電影的對白,他們才匆忙趕回自己的座位。還有放映時因為高溫燒斷片子而中斷,放映員主動扣片子而少放,更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
第六,電影海報。電影海報分兩種,一種是張貼在交通要道,提示放映時間和放映內容的手寫簡單海報;另一種是在電影院內賣的8K大小的宣傳單頁。單頁每張2分錢,內容都是鋼板刻印的,簡單的圖案和文字都顯得非常粗糙。但是,單頁里有許多演員介紹,故事梗概,拍攝花絮等內容,非常吸引我們去閱讀,去想象電影之外的花絮內容。我有個習慣,就是每次看電影必買電影宣傳單頁,買到的單頁我都會小心翼翼地放在一個專門的木箱里,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電影宣傳單頁延長了電影在腦海里停留的時間,也讓我與片中角色有了相伴的空間,這可能是最早的追星方式吧。到八十年代,電影宣傳單頁印刷有了質的飛躍,文字不再是手工刻制,圖案都是照片印刷的,每個明星的照片都印刷的那么神采奕奕,光亮照人。有誰知,電影宣傳單頁這種海報形式,在經歷電影一段低迷時期后,逐步被人遺忘,它沒有等到電影春天再次到來的時候,就已經銷聲匿跡了。
那個年代,電影雖然不多,但是,電影所帶來的文化感染力還是挺震撼的。大家見面聊天,會刻意引用電影臺詞,比如: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攏共才有十幾個人, 七八條槍;把槍交給吉爾吉;就憑這雙長滿老繭的手,就有資格上大學;馬尾巴的功能等等,不一而足。電影中人物形象也會經常引用到生活中,譬如:指一個人霸道就叫他南霸天;有時重歸故里或重新加入團隊,都會調侃地說我胡漢山又回來;生活中如有謙讓,會有一個人說請列寧同志先走;鼓勵大家對困難生活充滿希望,會說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對大家提意見有抵觸情緒時會說向我開炮,向我開炮;對精明刁鉆的人統稱刁德一,對草包大炮筒子就叫胡傳魁胡司令;形容八面玲瓏的中年婦女就叫阿慶嫂……至于電影音樂,誰都能哼唱幾句“海霞”、“賣花姑娘”和“啊.朋友再見!”
今天看起來,聊電影內容,唱電影歌曲,是一個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對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電影是他們骨灰級精神食糧,是他們用眼睛了解身外世界的唯一手段。他們在電影中尋找生活中的向往,寄托對未來的夢想,是電影抒發了他們壓抑已久的浪漫與情懷。
非常懷念那個時代思想單純的人們,在精神食糧面前易于滿足的幸福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