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茶
人在江湖漂,總是要叨叨。在遇見茶的場合,難免要對茶評價一番,那么,怎樣盡量內行地來來評價一款茶呢。
業界目前把評茶分為兩種方法,一種稱為五項評茶法,一項稱為八因子評茶法。
五項評茶法:我國傳統的感官審評方法,即將審評內容分為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經干、濕評后得出結論。
八因子評茶法:是指審評時,內質和外形計分各占50%,內質評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以香氣和滋味為主;外形評形狀、色澤、勻度和凈度,以形狀為主。實際上就是把五項中的外形又具體分出四個審評方面。
(敲黑板,今天的課有很多前幾天的內容復習哦!)
外形:
形狀:我們在上一篇茶形中已經了解不同的茶具有的不同的外形。一般來說,每種形狀的茶都有其特有的要求,比如長條形茶評比松緊、彎直、壯瘦、輕重,圓形茶評比顆粒的松緊、勻正、輕重、空實等。
色澤:是茶葉表面的顏色,我們已經在茶色中了解過茶色分干茶、湯色和葉底的顏色,這里只指干茶顏色。各種茶葉均有其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凈度:是指茶葉中含夾雜物的程度。凈度好的茶葉不含任何夾雜物。(夾雜物分兩類:一是茶類夾雜物,如茶籽,枝梗等;二是非茶類夾雜物,如砂石,樹葉,蟲體等。)
勻度(整碎):是指茶葉外形完整和斷碎的程度,是否完整、均勻,有無碎斷、片塊等。
內質:
湯色:(又已經在茶色中說過了喲!)是茶葉形成的各種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應出來的色澤。湯色在變化較快,為了避免色澤的變化,審評中常先看湯色或者嗅香氣與看湯色結合進行。湯色審評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濁度三個方面。湯色隨茶樹品種、鮮葉老嫩、加工方法而變化,但總的來說,色度明亮的茶更好一些,如綠茶的黃綠明亮、紅茶的紅艷明亮。
香氣:茶葉沖泡后隨水蒸氣揮發出來的氣味。我們已經知道了茶類、產地、季節、加工方法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香氣。(這時候,要不要復習一下茶香?)如紅茶的甜香、綠茶的清香、烏龍茶的果香或花香、祁門紅茶的砂糖香等。茶葉審評香氣除辨別香型外,主要比較香氣的純異、高低、長短。
香氣純異指香氣與茶葉應有的香氣是否一致,是否夾雜其他異味;香氣高低可用濃、鮮、清、純、平、粗來區分;香氣長短也就是香氣的持久性,香氣高、持久是好茶;煙、焦、酸、餿、霉是劣變茶。
審評的聞香分熱嗅、溫嗅 、和冷嗅三個時段。
滋味:是評茶人的口感反應。評茶時首先要區別滋味是否純正,一般純正的滋味可以分為濃淡、強弱、鮮爽、醇和幾種。不純正滋味有苦澀、粗青、異味。好的茶葉濃而鮮爽,刺激性強,或者富有收劍性。
葉底:是沖泡后的茶葉。審評時是以芽與嫩葉含量的比例和葉質的老嫩度來衡量,包括嫩度、色澤、勻度幾個方面。一般好的茶葉的葉底,嫩以葉含量多,質地柔軟,均勻一致。差的葉底表現灰暗、粗老、單薄、攤張等,而焦葉、劣變葉、摻雜葉則不允許存在。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外面喝茶的時候,茶藝師的程序是先賞茶,再開湯,也就是看過了干茶再泡水。但據說正式的品茶師品茶,都是先評茶湯再評干茶的。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被茶葉“顏值”影響,就像電視里評審聽歌,先聽歌再見人一樣。不管怎么樣的順序,不妨試試從這幾個方面來暗評一下手中這杯茶哦。
暗評是因為,還是在學習的階段,另外老師在課堂上反復強調過,做為飲茶人,一定不要對任何一款茶妄下結論,茶學無止境,口中留分寸。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