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子休
一塊塊磚頭,建成了墻;
一堵堵墻,四周環合,建造出房子。
墻內何人、墻外何事?
一面面堅固而直立的墻,將內外的事物真真切切地分隔開來。于是,我們有了“內外有別”的說法,有了“個人空間”的概念,甚至有了“隱私”一詞的出現。
不得不說,從古到今,人們對墻都是偏愛的。
而對于我來說,也是極愛墻的。因為有了墻,我們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小片不被外人打擾的地方。
在這片小天地里,我們可以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哪怕像李清照那般“濃睡不消殘酒”,大概也是沒有人知道的吧!
或許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宅”的人,習慣并安于獨居一處,自我消遣。
世界那么大,日新月異,變化難測。
雖然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去了解,去關注的。
“各人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墻,正好給了我們去逃避,去忽略的借口。
試想,若是當初名士楊修堅守著他與曹操之間的那道墻,不去跨越君臣的界限,不肆意地挑釁君主的權威,或者,他就不會被殺害了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底線。
若是我們能夠做到尊重他人的隱私,理解他人的做法,接受他人的行為,或者可能,我們將會更好地與人相處,與人為善。
在王安石的《梅花》中,有那么一句萬世名言“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如果我們細細想來就會發現,在這里,王安石先生忽略了河邊、田野的梅花,而獨獨描繪了小小墻角的梅花。
或許,就是因為有了墻遮住外界的光彩繽紛,光怪陸離,才讓人愿意用心去領悟、去體會大自然的奧妙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也是這樣:缺少了一面“墻”的阻隔,被其他東西遮住了眼睛,看不清事物本來的面目。
或者又可以說,我們是被阻擋了最真實的一面。
我所說的“墻”,不僅僅是堅固的由一塊塊磚石堆積而成的墻,更是一道道妨礙我們坦誠相待、露出本真的“墻面”。
比如說“心墻”。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道心墻。
墻內,只是自己的地方,任何事物走不進去,任何東西也逃不出來。
有些人,耗盡一生始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人,愿像雄鷹般展翅,卻終究掙不開現實的束縛。于是,有了猜疑、有了辛秘、有了所謂的憂郁。
我不知道心墻是何等的堅硬,亦不了解心墻具有怎樣的威力。我只隱隱地感受到:心墻是有限度,有尺寸的。只要我們剛好達到這一標準,心墻只為本心。
譬如說“思維的墻”。
我們這一生,說長不長,論短亦不短。
世世代代的傳承,讓我們懂得了時光的有限,經驗的寶貴。
身為傳統的中國人,我們傾向趨安避危,琭琭此生。
就我個人來說,我是喜歡這樣——安康平樂,淡泊雅致的生活。
但是,這僅僅是我,是我們一部分人,甚至只是你的長輩們的想法罷了。
你,從內心深處,是想如同戰士一樣創業拼天下,還是捧一本書,兩三人一壺酒的生活著?
其實你只需要知道:這是你的生活、你的未來,不需要經驗閱歷,不需要他人指點。
哪怕摔得遍體鱗傷,哪怕最終一無所獲,都只是你的選擇,愿不負青春,不負年華,不負此生!
墻,這樣讓我們又愛又恨著。
墻的故事,從古自今也從未停止過。
在《西廂記》里記載著這樣一個纏綿悱惻的故事。
在山西永濟普救寺,張生不忍相思苦,翻墻而入,得與鴛鴦相見。
我們難以想象:張生曾在墻外有過多少次望眼欲穿,多少次徘徊流轉。他最終,沖破了傳統禮教的桎梏,冒著名譽毀損的風險,越墻而入,只為一覽佳人容顏。他的勇敢,他的行動,感動了鴛鴦——這位善良漂亮的大家閨秀。于是,成就了一段萬世良緣。
我很羨慕著鴛鴦得如此一人,只為她,愿付一切。
后人對此亦有“大雄寶殿院墻高,豈礙書生走一遭”之說。
其實,自古及今,像張生一般為墻所困的人應該比比皆是吧。
我想,墻的可恨之處莫過于此。
它就像堅守崗位的士兵一樣,固執地直直地矗立著,阻隔著墻內與墻外的人。很多人終不敵蒙蔽,錯過一生,徒留遺憾。
在這個世間,又有幾人像張生那般,飛蛾撲火,義無反顧呢?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墻,至始至終
都是一種神奇的存在。
有墻圍墻,無墻圍人,墻墻人人,人定勝墻。
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
請按個喜歡支持我吧
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