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畑勛 著
普利司通美術館那幅《郊外的基督》,讓很多人都成了魯奧①的愛好者。它描繪了月光下照耀下偏僻無人的郊外景象。其間,有個小小的、穿白衣的男人,領著兩個孩子佇立在那里,似乎正在禱告。站在畫前,你會覺得自己內在的什么被滌蕩了,可以把一個被凈化的自己領回家去。這是曾經以迅疾薄涂的筆觸朝社會發泄強烈憤懣的魯奧,向著日后運用厚厚的色彩描繪深刻寂靜的畫作,開始蛻變轉化的重要之作。并且打從一開始,它就是簡直令人生畏的杰作。與《郊外的基督》并列懸掛的,是這幅《小丑》,自五十年前開館以來,就始終掛在旁邊。在我心中,這兩幅畫是無法分割的。
①喬治·魯奧(Georges Rouault,1871~1958):出生于法國巴黎的平民區。因家中貧困,十四歲時在彩色玻璃鑲嵌畫作坊當學徒。四年后立志成為畫家,開始在古斯塔夫·莫羅的美術學校修習畫藝,與亨利·馬蒂斯是同年級友人。擺脫了初期的學院派畫風之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都作為一名“黑暗畫家”,以深藍與黑色的主色調和激烈的筆觸,通過《娼妓》《法官》等作品描繪丑惡之人的形象。其后直到約1930年的那段時期,通過與天主教作家安德烈·蘇亞雷斯(Andre Suares)的交往,他迎來了畫風的“黎明”,向著宗教風格的平靜有深韻的厚涂路線轉變。在此時期除油畫之外,還構思了五十八幅系列銅版畫《求主垂憐》。廣義上魯奧屬于表現主義畫家,但達到了無法歸納的獨特的精神高度。——原注
畫中這位美麗的女子,在某個時期曾是我心儀的對象。我一次次凝望著她,印象雖經歷過各種改變,卻從未把她看作過男性。當然,“pierrot”(小丑)是個陽性名詞。我雖明知這一點,也依舊不肯承認他是男人。為什么我會這樣想呢?因為,這幅畫實際是張菩薩像。
喬治·魯奧,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也被稱為“20世紀最杰出的宗教畫家”。他的畫,多數運用單純簡潔的基礎性圖形,然后像彩色玻璃鑲嵌畫那樣,以粗壯的黑線在邊緣勾勒出輪廓。中間部分,則厚厚地涂上一層又一層顏色。那飽滿浮凸的色塊,處處散發著深刻或者說美麗的光芒,使人為之迷醉。我所喜愛的魯奧,無論畫的是何主題、是何內容,他的配色、諸種色彩,及復雜的材質感,都以其壓倒性的存在感捕獲著我的心神。它引起了一種幾乎可以稱作“神圣官能性”的愉悅感受,常常在距離抽象畫僅有一紙之隔的地方才停下腳步。他的筆下,無論風景還是花朵,全都帶有一種宗教感。這話,許多人都曾講過。然而所謂“宗教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魯奧并不是將宗教作為一種繪畫題材,去描繪基督教規定范式下故事性的宗教畫。包括系列畫作《受難》在內,他畫了大量的耶穌像,其中多數呈現出來的,都并非我們慣見的那個瞬間。倒不如說在畫中,耶穌極其日常地與人們打著交道。他對孩童慈愛,與人們交談,有時則像《法庭上的基督》那樣,混在旁聽席的人群里,注視著虛偽的審判如何進展。《郊外的基督》亦然,如果你不知道題名,恐怕不會留意到巴黎的偏僻郊外,被畫得像個小圓點一樣的男人就是耶穌。關于這幅畫,魯奧本人也曾對福島繁太郎解釋說:“我在偏僻的街道上,畫了一對貧窮的父子。”福島是一位全家所有人都與魯奧有過交往的收藏家。而且到了晚年,魯奧也畫過幾張構圖極為單純、明亮光輝的黃昏景色。在那洋溢著光明與至福的風景中,有個像是耶穌的人物,與眾人一起被畫成了一個小小的圓點。
我們從魯奧的這些繪畫當中,確實感受到了“宗教式”的觸動。那些特質,究竟是不是屬于天主教呢?法國某著名美術研究家曾提出過這樣的疑問:“那些連基督徒也不是的日本人,能理解魯奧的藝術嗎?為何魯奧那樣受日本人喜愛?”可是我倒想反問:魯奧的畫,算是一般意義上的天主教藝術嗎?
近乎沒有宗教信仰的日本人,不管是米開朗基羅還是魯本斯②,實際上都沒有從那些大畫家的宗教畫中獲得過什么宗教式的觸動,只有對杰出畫作本身的感嘆。無論是氣度非凡、端坐天庭寶座的基督,還是被釘在十字架上、逼真地流著鮮血的基督,望著這名男子,我們并沒有被喚起什么宗教情感。反倒是魯奧的繪畫有種巨大的力量,幾乎跟基督毫無關系地激發了潛藏在我們內心的、難以說得清緣由的信仰心。也正因如此,以《受難》為首,魯奧的大量佳作才被送往日本,畫展一辦再辦,他才被日本人一直喜愛至今,不是嗎?
②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巴洛克時期弗蘭德斯最杰出的畫家。作品多以宗教、神話、歷史和風俗為題材,技巧精湛、色彩豐富、氣勢宏大。代表作有《三美神》《搶奪留希普斯的女兒》《復活》等。
那么,魯奧的繪畫究竟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呢?這個問題,根本不可能解釋得清楚。不過我想,至少可以確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魯奧的風景和人群中的基督,會與你我凡人在一起,一起煩惱,一起祈禱。或許,我們在其間感受到一種好似日本佛陀般的存在,內心涌起了親近之感,才愿意被魯奧的繪畫世界所擁抱吧。
《小丑》中那張細長的面龐,占據了縱長75.2厘米的畫面的一半以上。人物閉著眼,仿佛正承受著悲傷。因為是正面像,這張大大的臉龐與觀者完全正對。如此,你馬上就能察覺,這和面對一尊佛時的感受十分相似。這張臉,雖雙目低垂,卻意識到對面你的存在;表情悲傷,卻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和佛陀一樣,為了他注視之下的我們。
正如我覺得這名小丑是個女子,許多人也一直以為觀音是個女人。雙目低垂,雙手合十,持祈禱姿勢的千手觀音等,都是“菩薩”。所謂菩薩,不是已經抵達了解脫境界的佛陀,而是尋求開悟、自身尚在努力修行的人,他們并非女性。不過雖說不是女性,感覺卻像日本的許多佛一樣,不是以男身男相來普度眾生,而是以大慈大悲的母性救苦救難,陪伴我們,接納我們,與我們一同煩惱悲憂,一同行人間路。觀音和地藏等,都不是只顧自己走在成佛途中的菩薩。京都永觀堂里的回頭阿彌陀如來像,也是回身溫柔地張望等待著落在身后的眾生。就連佛僧運慶③雕刻的大日如來像,亦眉目低垂,在為眾生祈禱。西洋中世紀的基督像與東南亞的佛像,卻都自信滿滿,雙目炯炯圓睜,呈現出男人的模樣。這點可謂大大不同。當然,其他地域的佛像,也多是持冥想、祈禱之姿。但日本的佛像,卻不知哪里稍顯抽象化,不強調人的屬性及生動個性的一面,這點也令我們觀者愿意雙手合十,順從地去敬拜它。
③運慶(?~1224):日本平安時代末期、鐮倉時代初期的佛師、僧人,創作了奈良園城寺的大日如來像等佛像雕塑作品。
魯奧筆下多描繪滑稽演員或小丑,也有人將這些丑角理解成遭受羞辱的耶穌。魯奧確實既有這樣的作品,也有看起來不具這種傾向的作品。而不管哪一類,滑稽演員與小丑都確實是我們人類存在面貌的一種象征。其中,也包含耶穌。然而,像《小丑》這樣只描畫臉部的、雙目低垂的正面人物像,僅此一幅,再無其他。像《受難》系列里的第23號《思索,深邃的目光》那樣的基督像,在原本的版畫當中,眼睛也是睜開著的。垂下眼簾的小丑和女丑角,雖說有那么幾幅,但全都不是正面像,那份憂愁的悲緒,都是朝向其自身的。而這幅《小丑》卻屬于例外。因此我無論如何都覺得,《小丑》與《郊外的基督》這兩幅畫被掛在一起,絕非偶然,而是有著更深刻的意義。我認為這位小丑,她就是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