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生人恰好經(jīng)歷了港臺流行歌曲由勝至衰的過程。現(xiàn)在的小孩已無法想象聽卡帶的時光,那時沒有網(wǎng)絡,一張卡帶要循環(huán)聽很久,聽到真正“卡帶”才作了罷。那時,連mp3都未出現(xiàn),幾乎人人一部隨聲聽,“咔嚓”放入帶子,音樂響起,思緒飄飛。
說到流行音樂,不得不提那一批歌手,陳奕迅剛紅,很多人迷王菲,菲靡靡之音,加上音樂和詞,渲染道不盡的心事,而他們背后共同的男人,是林夕。
林夕是個詞人,而非純粹的流行歌曲填詞者。他的詞善用意象,化用古詩,有種凜冽陰郁的美。后來臺灣出了個方文山,我也喜歡,但很多人認為林夕還是勝了一籌,文山總有形大于意的嫌疑。
很多人把林夕看作當代詞神,一看他出散文集,便懷著無限崇拜之情拜讀,然后大呼失望(具體可見豆瓣評論)。可見,被人抬得太高,一旦跌下神壇,摔得那叫個慘烈。甚至有人說,你還是寫你的歌詞吧,你以為你是誰誰誰?直接翻臉不認人,可恨又可笑。
可能是我散文讀得少,我覺得《原來我非不快樂》這本散文集挺好,誠然都是大俗道理,可天下道理不大都是俗的嗎?所謂大道至簡,所以我們“聽了太多道理,依然好不過這一生”。道理,說來人人都懂,不說,卻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悟到,即使人人都悟到,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就像解數(shù)學題,告訴你方法了,你覺得“真他媽簡單”,不告訴你方法,你幾天幾夜都解不出。
讓詞迷失望的也許是,這本散文集和他的歌詞幾乎全無關系,而是討論快樂這個俗套主題。林夕信佛,字里行間蘊藏了一些簡單的佛理。文章都短,清新有趣,精巧別致,如食一道道開胃小菜,最適作枕邊讀物。字里行間可看出他的詞人身份,酷愛詩詞。比如蘇東坡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他把這句當作座右銘。
詩詞也不多。大都是親切的家常話,每篇文章立意不大,取生活中小事為引,闡述一些道理。信佛之人,總有四大皆空之感,難免被人指責過于消極,但是消極積極這兩個詞也帶有明顯的主觀情緒,似乎一說消極就是貶義。可是就像“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人,有時不那么積極,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xiàn)。
除開以上也許會被視作“老年人”的觀點,也不乏一些趣事和新鮮思想,譬如他寫《老三的哲學》,真笑破肚皮。“做阿二當然也有放不下之處,就是很想有機會當阿一。做阿一,又擔心有一天當阿二。想來想去,當老三比較安穩(wěn),自由。所以我決定研究老三的哲學。”這篇寫得妙趣橫生,三言兩語寫出了人性的復雜和虛偽,這老三理論不僅適用于職場,情場,四海皆準。看來人人都該研究老三哲學了。
“生而為一株紫檀木,對自身的價值,與一個枯瓜殼并沒有高下之別,只不過在人類的手中死得更值錢,所以也死得更快,絕種得更快”真是可笑又可悲。他從花紋繁復好看的魚通常不好養(yǎng)這個事情上聯(lián)想到做人“我們搶學問也好,搶名牌也好,搶升職也好,搶一間大屋子也好,搶來的,都是那條魚身上的鮮艷與斑紋,讓美麗持續(xù)下去,也無端為自己制造了更講究更復雜的生存條件。” 一想,在理。
他還引用《道德經(jīng)》“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來講對美有了銳利的判斷力,丑的地位就確立起來,世間才有了丑的觀念,才有了歧視,導致多少人間悲劇,斯惡之極也。他還說“活著為了快樂,但越快樂越戀生,越戀生越怕死。”迷他歌詞的讀者看到這些,一定覺得毀三觀。
金句很多,卻不是嘩眾取寵,是佛理在他心里的投射。喜歡寫歌詞的林夕,也喜歡這樣的林夕,喜歡他歌詞構建的幻境,也喜歡他散文中的小聰明,也是大智慧。正如他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極是,對萬物的評價亦是,喜或不喜,都是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