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故事#丁磊#目的論#怎么做?
一、見
今天在羅胖60秒里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據說很多年前,有一次網易的丁磊,覺得干公司太累了,就想把網易賣掉。然后,就有一個朋友問他,你賣掉之后,你就有錢了,你會去干啥呢?
丁磊說,我在做一家公司。
那人就說,你這手頭上不就有一家公司嗎?
丁磊當下大悟,然后一直咬牙堅持把網易做到現在……
羅胖通過這個故事是想說,在很多時候,工作之于我們,就像是迫于生計的手段,等到自己的目的達到的時候,就可以選擇放手。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眼里。除了滿足生計,工作還是一種生活,或者說,是一種愛好。
二、感
工作可以作為一種愛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當作愛好。
這次重點不是寫,工作到底是生計和愛好?而是想說說“故事”本身。
在以前,如果聽到這樣的故事,我會得出做人做事,一定要持之以恒,只要堅持到底就可以獲得成功。就像故事中的丁磊,如果他當年一沖動,將公司賣掉,那將留下無盡的遺憾。
然而,這個故事真的對我們每個人都適用嗎?
大案:肯定不是
因為故事都是為了某個目的編造出來的,像這樣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設計。
如果從“目的論”的角度來分析,我個人覺得,這只是丁磊自己講述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為了支持他繼續做網易而編造出來的。反之,如果他現在不做網易,改行了,且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他會編一個相反的故事。
比如,當他朋友說,你現在不是有一家公司嗎?他可能會說,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要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于是,就做了現在的事……
三、思
在《幸福的勇氣》里,哲人指出,哲學和宗教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有故事。就是說,宗教是通過故事來解釋世界。而哲學,是通過沒有主人公的抽象概念來解釋世界。
故事想要傳達的意思就是說,這里就是真理所在了,我們通過故事來強化自己目的(或正確性),也就是說這里就是終點站,類似于終點式思維。而哲學則是永不止步,有點類似于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
依靠故事,我們很難取得成就,故事只是成功后的總結,而非成功前的設定。反過來,我們如果按這個故事來激勵自己,就有點類似于,在還沒有獲得成功之前,提前做好設定(還是別人的故事),就是說,只要按照這樣做,就能成。這不是胡鬧嗎!
所以,我說故事,都是為了某個目的編造出來的。
這樣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編造,比如有些家長會說,我家孩子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都怪我,或者說都是爺爺奶奶帶的,還有的會抱怨,孩子的爸爸怎么怎么樣等等,細聊的話,他們還能說出很多的細節。但這些,都可以被稱之為“故事”。為符合現狀,編造造出來的故事。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有之前有這樣的“故事”,所以才造成了現在的情景。
如果我們能從故事的思維挑出來,就會發現,所有編造出來的這些故事,只是為了逃避“接下來要怎么做?”的借口。
反之也成立,它就成了“接下來不做什么?”的借口。
總結一下
手里那個錘子,看什么都是釘子。最近一直在消化《幸福的勇氣》這本書里的觀點,所以看見“故事”,就下意識地聯想到了書里的內容,就當是內化訓練和復習吧。
1.工作究竟是生計,還是生活,這要因人而異
2.故事,更像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刻意編造出來的,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為了說服自己
3.既然故事有可能是一個借口,當我們下一次在講故事(或聽故事)的時候,可以提醒一下自己,是否在逃避一些東西呢?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