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于抗戰作家張天翼筆下的“華威先生”,書里有這樣一段描寫:
? ? 他說:“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希望一天不止24小時,抗戰工作實在太多了。”接著掏表來看一看,那一年豐滿的肌肉立即緊張起來,他立刻就走:要到難民救濟會開會。
可事實上,他并沒有因為忙碌而取得什么像樣的成績,不過是擺樣子罷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在某件事上傾注大量的時間,比如去圖書館看書,或者趕早貪晚的學習,或者連續加多少個班,時間多得連自己都不得不相信自己一直在努力奮斗,然而努力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很多人也努力了一次,兩次之后就已經發生悄然改變了,他們繼續做這個樣子的潛意識的想法,不過是想要抵御自己內心的不安和極大的空虛感,因為根本就是看見大家都這樣,于是也隨著大流認為自己也要跟著這樣做。至于在這段時間里自己是否所有的精力都付出此項工作,連自己也心虛。
對于此類事件,我們身邊的事例多得不能再多。或許,你也曾是某個事件的主人公。剛上大學時,出于對學校的好奇,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時,也是喜愛志愿者。所以,我參加了志愿者,和想的一樣,經過面試,筆試,我通過了,我進入了實習期。開始志愿工作,而我,似乎很忙碌。每一件事似乎都要在固定的時間發生和完成。每個周末都忙碌而充實。每個人都看到我每天在忙碌,其實,我不知道我在忙碌什么,居然,一次圖書館都沒去過。很多時候,一張試卷不能說明你學到的很少,可是,卻能證明你是否有認真學習。
可想而知,我的實習期沒有通過,我有些郁悶,我覺得我做得并不比任何人差,我想,很多時候,別人會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
我們都是經過高考的,那段時間,我看著身邊的同學,每天起早貪黑的學習,我看著,我也很緊張,畢竟,高考一分之差就會有千里之別。我也開始了這樣的學習狀態。可是,沒到一個星期,我就放棄了,這種學習方法實在不適合我,我有繼續著我自己的方法。而那位同學的成績,在后來的模擬和預測中,考得都不理想。心情也極差。每天看著她為了學習而太過忙碌,最后卻這樣,有些心疼。
我們的忙碌在別人看來是努力奮斗,可是,實際上,內心的空虛和寂寞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最后,我們我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碌什么,努力的意義又何在?大概很多人也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把自己下意識地搞成了爭分奪秒、日理萬機的樣子。即便忙碌和努力的內容與目標并不接近、哪怕沒有進展,只要自己的樣子看起來是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心中也就得到了極大的安慰,這種滿足感足以抵御因為不努力而帶來的躁動和不安。這是一件既輕松又有說服力的事情,既可以自己麻醉自己,又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告他人--你看,你看,我的確是傾盡自己全部精力的。
只是,此時若來一個問句,問問自己:“這樣有意義嗎?”相信連自己也只能回答一句“呵呵”了吧。?
讀《我不怕迷茫彷徨,只怕虛度這好時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