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晚安
圖/《人間失格》
今天第二遍讀完《人間失格》,覺得讀起來仍然很費精力,從上午十點開始,一直到下午兩點一刻。
我之前在微博上寫過《人間失格》給我的感覺:有些絕望、但是又有些憧憬。但第二遍讀的時候顯然看得出這種單一的感覺是很不恰當的,這本被稱之為“弱者的文學”的書,不僅僅只有名家分析、評價的那些內容、主旨和感情。甚至從某種角度上可以理解為這是一本沒有任何“主旨”和刻意想表達的“思想”的書,它就是一本半自傳體裁的書,記述了主人公大庭葉藏的人生經歷而已。
只是他的經歷太不凡,他猶如在地獄試煉中掙扎一樣的艱難生活著,在絕望、頹廢、陰暗、污穢里,而同時又在與之相對的希望、振奮、光明、純潔的矛盾里,形成的太宰治。
太宰治一生經歷坎坷,也許用“坎坷”這個詞不是特別恰當,但是作為一個陽光、健康的人而言,看這本書是十分不舒服的,但是我也并不太建議那些正處于“心理低潮”或是“人格脆弱”的人去看這本書的,因為你很有可能會在太宰治強大的“脆弱”和“失格”中迷陷,當然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也許你會需要比別人更久一點的時間從中走出來。
正如太宰治而言“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斥著恥辱”(《人間失格》):他出身富裕地主家庭,卻因為叛逆、孤僻、惹禍而被父親斷絕親緣;他骨子里純粹、干凈,卻酗酒成癮、娼歡無數,五次自殺,四次殉情未遂,最后一次殉情是在自己39歲的時候,與情人投水結束了短暫的生命。在我看來,《人間失格》中的他有著非比尋常的藝術能力,但是他卻只愿混跡于三流作品的天地;他對所有帶著偽善面具的人厭惡至極,可是最后也成了一個可以時常更新面具的人;他沉默寡言、消極避世,可仍舊違心成為一個“丑角”,常常是引得身邊人發笑的“樂觀角色”……
在這樣一個“虛偽至極”、“完全違背自我”的矛盾人格之下,為什么還是獲得了很多人的翻閱?
我想大概是因為在《人間失格》里他內心的自我掙扎吧,他最高只到小學的文憑,其實并不是因為他不愿意學習,而是因為他不愿意獨立的與外人接觸,尤其在中學時代他要遠離家鄉去上學,內心有種“自由了”的快感,可是當寄宿生活突如其來的時候,他發現他完全沒有獨立面對的能力,因而隨便找了個借口蟄伏到父親早年在櫻木町購置的別墅之中。
大庭葉藏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欠缺感”的性格導致了他30歲之前的頹廢、糜爛,也導致了后期他成名成家之后的那種自我否定意識下的“迎合”、“卑鄙”。
大概每個看《人間失格》的人對于太宰治的性格歸類都會有所不同,我在其中看到最直觀的就是他的矛盾:比如在他年少時期,他會選擇扮丑賣乖來求得別人的肯定,而他自己也評價“這也是我幼稚而可悲的搞笑方式”,但即便如此,他仍舊擺脫不了這種迷失自我的生存方式;在他年少時期曾提到過,與父親相處的政界名流之中,是最多釋放虛偽的舞臺,在父親身后,他們明明對父親的演講不屑一顧、索然甚至憤怒,可當見到父親時,他們又會極盡溢美之詞來贊揚他,他在手記中寫下“連我自己也是一樣,從早到晚都是依靠著搞笑來欺騙著人們”。
在《人間失格》后期,他也在《蟋蟀》中以妻子的口吻無時無刻不在對自己進行著“自我否定”:“你簡直沒有定見。莫非在這個世界上,你那樣的生存方式才是正確的?當葛西先生來訪的時候,你們湊在一起大說雨宮先生的壞話,又是憤慨,又是數落,可一旦雨宮先生來了,你卻又大獻殷勤,說什么“我的朋友還是只有你”等等;在30歲前與幾個女人糾纏不清,甚至依靠她們討酒喝,那個比自己小幾歲的良子,甚至在被別人玷污時他只是在一旁痛苦的看著,不敢上前,所以太宰治常常陷入一種深深的自責之中……
這些矛盾的東西,都反映出太宰治,也是大庭葉藏有著強烈的精神潔癖和內心毫無自我的痛苦,因此他卑微、認為自己“可恥”。因此,他的可悲在于,雖然他沒有自我,卻又有著良知,這才是他矛盾人格、羞恥心之下的根本原因,他做著惡心至極的事,自己也常常自我討伐,因此讀過的人都寬容了他。
良知是什么?良知是一種道德底線,他因為缺失自我而隨波逐流、無法強勢掌控和改變自己的人生和現狀,就寄托于酒精的麻痹甚至是后來上癮的嗎啡,但又因為擁有這樣的良知,所以他一直在自己的精神層面里水深火熱著。
盡管后來大庭葉藏看似走出陰霾,成為了一代畫師 ,錢多了、應酬多了,可是精神層面卻更加缺失了,從一開始的對金錢毫不在乎,到后來要把錢分半放在自己的“大錢包”和妻子的“小錢包”里,這些事情都讓自己厭惡,盡管是用妻子的口吻去寫的,但也毫不留情地再一次譴責了自己:真的是可悲!
閱讀完《人間失格》,我認為內心的感覺已經不單單能用一個“震撼”來形容,它完全把人性抽筋扒皮,打碎了骨頭混著血表現出來,很顯然它是不健康的,但是那種和“陰暗”掙扎的過程又讓人滋生出一絲憐憫,憐憫的不是太宰治令人驚訝的人生經歷,而是在一個孤立無援、孤苦無助的脆弱性格之下,他居然也從來沒有想過求助。
同時,這也讓我得到很多啟悟:在這個宏觀的世界和復雜的社會關系里,幾乎每個人都有著一定的心理問題,也許是天生、基因問題,也許是因為從小生長環境所致,也許是家庭關愛不夠等等。
但我們所能做的不應該是給別人下定義,也不該給自己、給所有身邊的人、事、物都隨隨便便地去畫一個圈,即便很多時候標準很重要,但我們更多的應該關注出發點,而不是自以為是地主宰自己和身邊人的人格。
在眾多對《人間失格》的評論之中,我依舊最喜歡高爾基的:“太宰治的作品分為兩個人格,一方面又帶著自身經歷主人公的掙扎;另一方面坦然描述著血的事實。正因如此,它比那些把自己當做上帝的作家,更有一絲人情,更能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