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書評|及說不完的太宰治文學

每個人過此生都有一個基調,是面對生命生活 一切事物時一種心情。悲憫 熱切 淡漠 寬容 私密 公開 奉獻 自私 責任 ?逃離…… 是做任何事時的態度,看世間時眼睛虹膜的顏色,是縈繞在人周圍的一種氣質。它就等于你。

太宰治選擇的,是自我否認和永遠的懷疑,在人生經歷里無數的選擇中,將自己推至萬劫不復,因為他覺得自己理應蜷縮在谷底。看向人間的萬花筒,他被那部分不確定的危險震懾住,無論選擇直面或者背離,它們都釘進靈魂里死死咬住不放。

害怕 逃離 偽裝 喘息

一步步在人間,走向一開始就注定的窮途末路。

本文目錄:

1、《人間失格》書評——按照時間線展開的主要事件及我人格和情緒變化。

2、太宰治其他作品簡介

3、部分作品原文摘抄

4、太宰治生平和太宰治文學簡介

《人間失格》書評

人間失格的意思隨著'我'的敘述,有四層意思:

一是對世間看到的所有稱為人的人格的鄙夷,你們這些或熱鬧或清冷或工于心計或怯懦茍且的人,可以稱得上是有人格嗎?

二是太宰治剝開自己,看到那個為之羞愧的自己。在理想的完美的人面前,該多么丑陋慚愧的那個自己啊。他認為自己不配具有人格。

三是,拿搞笑和滑稽當面具,討好別人極度壓抑自我,這個披著世人的皮囊的自己,不具有人格。

四是,即便是這副軀殼,竟也在人間越來越頹靡荒廢,連充當一個社會里的人的資格都不具有了,失去自我也失去皮囊,不為自己認可也不為人間接受,成為廢人的我徹徹底底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少年時期,學著而且精于拿搞笑和討好當作盾牌,即便心里無所適從,他還勉強頂著一張身為人的標簽,像是混跡人類社會的靈符,充當人的同類被容忍存在。內心里卻一遍遍告訴自己,從來沒有以后也不可能成為人的一員。看不懂學不會他們的法則,只是用扮演丑角的計謀撐起一張看起來正常的甚至被人所尊敬的皮囊,怯懦的活著,恐懼被揭穿的那天。越是精通于這種玩弄的手段,心底深處越是清醒的明白,表現的越完美,內心里越恐慌,沒有同類的孤獨,抓不住絲毫可以依靠的東西,只有這皮囊,尚且得以混跡人間。何時能學會當一個人? 越痛苦越鄙夷,想追尋自我認可,努力迎合他人,又鄙視這些人身上的可笑可恥和可悲的丑陋。

青年時期,從學生進入社會,我還是沒有學會成為人。脫離了家庭的小環境,迷失在這社會的大染缸,慢慢失去為人的資格。

頭埋進不同女人的衣襟里,成為尋找取款機的情人或男寵。轉身醉于酒壇,為了逃離酗酒,又陷入嗎啡的精神麻痹世界。我好像一直在反抗,可是只有越陷越深的沉淪。去死也不能成功,我成了癱在地上的一塊肉。這樣的一塊肉一時間忘記人類慣用的伎倆,被所謂的朋友的一個不可思議美麗的微笑,一個我為之感激涕零的微笑,誘騙進精神病院。我成為一個狂人,額頭上被永生標記為狂人和廢人。

我終究無法在人的世界規則下正常的生存。我沒有發狂但是將終生擺脫不掉狂人的烙印。

"我已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我已徹底變得不是人了。"

面具被打碎,皮囊被燒毀,努力作為人存在的標簽被徹底撕掉。我這樣一個小丑人偶,被戳到千瘡百孔,癟掉成薄如紙的一張。

二十七歲,父親去世,我生命里最可親又最懼怕的人,我最在乎故而最提防的人,我生命的源。不在了。順帶著,我的苦惱、壓力、沉重,一下子好像也都不存在了。我繼而失去了生命的重量,失去了苦惱的能力。我的過去被聲稱將會既往不咎,我被期許的事情是什么都不做。我頹廢而萎靡,我是如額頭上的烙印,一個廢人。

我按照一個廢人存活,將死未死的存在,又過了三年。被女傭侵犯玩弄,身體時病時好,時胖時瘦,在這個所謂人的世界的地獄里茍活。

生活里不再有什么幸福與不幸了,只剩下唯一可以視為真理的一句話。只是一切都將逝去。

我連偽裝、搞笑的心情都不再有,連自慚、逃避的力量也全部失去。我就這樣什么都不在乎的悄悄活著慢慢死去。身體是比心堅韌的東西,心死如灰,身體還在茍延。

故事到這里打住。以我的人稱講述的手記只有這三本。心死之后的日子等于空,不再有什么可以說的故事了,只有再次等待死亡的契機。


三十九歲,真實世界里的太宰治與情人殉情自殺。

我們無法將小說和真實完整的吻合在一起。只能想象太宰治寫下這些時,必定把一生回想一遍,也許真實世界里的太宰治是在三十九歲認識到最后唯一的真理:只是一切都將逝去。行尸走肉的幾十年,無可講述的可生可死的年月,在此畫上終結的句號。至死,無人理解。至死,在人的世界的形象依然只有他故意編織的皮囊——像神的孩子一樣乖巧可愛的形象。


他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從未認可自己為人的資格,他在人世間被接納的只有最虛假的表演形象,他無法撐起這幅形象之后便被送去狂人的歸所,像符咒一樣將他偽裝的皮囊擊碎,而后成為表里如一的廢人,心死行亦將死。在太宰治其他作品里,都是人格失調者的哀歌。錯亂瘋癲的泥潭里垂死掙扎過后,是靈魂被抽調的空殼,秋葉一般飄零落下,什么都不存在了,失格在人間。這種揭傷疤式的自我審判的寫法,一定很疼吧。

絮絮叨叨寫下這么多,是自己沒想到的。總是會特別糾結于一個沒有獲得安然就不正常結束的生命,何況他從未獲得過快樂。

一個人的不幸福是會警醒世人還是讓更多人陷入痛苦? 我不知道答案。只有一個希望,多一點的人做到內心秉持遙遠而宏大的自尊,心靈自在的活下去。



太宰治其他作品:

《人間失格》之外,太宰治的作品還有《斜陽》,《維庸之妻》、《燈籠》、《滿愿》、《美男子與香煙》、《皮膚與心》、《蟋蟀》和《櫻桃》等(都是更加短小的作品,同收錄在人間失格書中)。

這些作品里,《人間失格》的氣氛是最陰郁的… 可以感受到太宰治的憂郁和絕望愈來愈深,在人間失格里成為最后的絕響。他曾多次自殺,每一次都是抱著一樣的必死的心,都是傾盡全身血脈的文字。只是哀無底,以為深陷深淵終極處的谷底,沒想到其實是片沼澤,根本沒有盡頭,只有越陷越深,越來越難喘息。

其他文章里,還能看到太宰治流露出的對世間溫暖的留戀。雖然他自己說到,這些不過是"悲傷抑郁的時候,我反倒會竭力去創作一些輕松愉快的故事……"(@《吾面對青山而舉目》)。說起來是故意為之,我卻相信那是他對人間的留戀和一點希望,是一顆為人服務的心和聽從它的看向世間溫柔的眼睛。正因如此,太宰治很擅長把自己換位到周遭悲苦生活的人上。"正常人"看來感到鄙夷,恨不得捏著鼻子、昂起下巴、眼睛翻到天上、踮著腳尖走過,避免被污染一樣。而太宰治的心本身就充滿悲憫的哀傷,把自己放在塵埃之下,擁抱被遺棄的'廢人'。

原文摘抄(用引號標出):

所謂的金句,單獨看起來遠不如在文中時,那樣讓人膽戰心驚的被觸動,那樣攪起強烈的情感宣泄和思維的發散。還請親自去認認真真的看看吧,感受文字緩緩流過心頭的質感。

(提醒:摘抄原文句子不會影響閱讀感受,但如果實在介意,就此打住!!)


@《人間失格》

"當我還在襁褓中時,我的傷痕便已赫然出現在我的一只腿上,隨著長大成人,非但沒有治愈,反而日漸加劇,甚至擴展到了骨髓深處。每個夜晚,我遭受的痛苦就如同千變萬化的地獄,但是(這種說法說有些奇怪),那傷口卻逐漸變得比自己的血肉還要親密無間。在我看來,傷口的疼痛就仿佛是它鮮活的情感,甚而愛情的呢喃。"

"在這個世上不乏各種不幸之人,不,即便說盡是不幸之人,也絕不為過。但他們的不幸可以堂而皇之地向世間發出抗議,而"世間"也很容易理解和同情他們的抗議。可是,我的不幸卻全部源于自身的罪惡,所以不可能向任何人抗議。"

"于是,我想到了一個招數,那就是搞笑。"

@《美男子與香煙》:(對流浪者說的話)

"天使在天空中飛舞。聽從神的意志,天使隱去翅膀,宛如降落傘一般,飄落到世界上的每個角落。我飄落在了北國的雪原上,你飄落在了南國的柑橘地里。而這群少年則飄落在了上野公園。差別僅此而已。少年們啊,從今以后,無論你們如何長大,都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容貌,不要抽煙,也不要喝酒,除非逢年過節。而且,要持之以恒地去愛一個姑娘,一個靦腆而又有點臭美的姑娘。"

"瓦萊里說過,在行善時,必須隨時心存歉意。因為沒有什么比行善更刺傷人的了。"

@《維庸之妻》

"我認為,在這樣的世上,要想自個兒毫無愧疚地生存下去,其實是不可能的。就跟玩撲克牌一樣,一旦把負的全都收齊了,也就變成了正的,此類事情在這個世上的道德中難道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嗎?"

@《斜陽》

"去年,不曾有過什么事情。前年,不曾有過什么事情。大前年,也不曾有過什么事情。我身邊留下來的就是這么一雙膠皮底襪子,其余都像一場幻夢,只覺得是愚蠢和無聊。"

"學問是虛榮的別名,是人想為了不成為人的努力。"(知識是自知的填充,是人想成了不僅僅為人的努力)

"我希望馴良像鴿子、靈巧像蛇那樣去實現我的戀情"

"六年前的一天,我心中出現了一道淡淡的彩虹,它既不是戀又不是愛,但隨著歲月過去,那彩虹變得越來越鮮艷,色彩越來越濃了,至今我都沒有忘記它。驟雨后在晴朗天空中出現的彩虹很快便會消失,但人心中的彩虹卻仿佛不會消失。"

"然而我們的階級里沒有什么像樣的人。盡是些白癡、幽靈、守財奴、瘋狗、吹牛專家、講話不文不白假裝斯文、只會從云上撒尿的人。連"你去死吧"這話都不值得向他們去說。"

" ? ?我偽裝早熟,人們就傳說我早熟。我偽裝懶漢,人們就傳說我是懶漢。我偽裝寫不出小說,人們就傳說我不會寫小說。我偽裝說謊,人們就傳說我說謊。我偽裝有錢,人們就傳說我有錢。我偽裝冷淡,人們就傳說我冷淡。然而當我當真痛苦得禁不住發出呻吟時,人們卻傳說我是偽裝成痛苦的。 ?總有出入。"

太宰治生平和太宰治文學簡介:

|推薦陳偉翻譯版(作家出版社)的序,非常棒的介紹。(此處的背景介紹是讀過陳偉作的序之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下的。)


1981年 《斜陽》-張嘉林先生翻譯,首次將太宰治的小說引入中國內地。像是一股暗流,更加個體而隱秘的‘同謀犯’方式,在每個讀者私密執拗而柔軟的內心里,攪起一圈圈漩渦。

太宰文學被譽為永恒的‘青春文學’——其中飄漾著清澄的感受性和絕不妥協的純粹性。太宰治從懦弱出發,以退為進宣戰偽善的人生和社會,是一種孤獨又自卑的高貴和驕傲——出身于窮鄉僻壤之地的名門望族,享受不同常人的優渥,而天性里追求絕對完美、憧憬真正貴族的極度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又陷他于強烈的自卑和毀滅性的純粹,鄙夷暴發戶式的銅臭味和投機倒把的手腕,又無法擺脫社會固有的偽善虛偽和冷漠。永遠在編織的至善至美的浪漫與生存的千瘡百孔的現實之間的狹縫里喘息。他有多鄙夷這個社會的丑陋和畸形,就有多高昂的下巴和清冷的眼神;又有多潔癖的尋覓純粹的真善美,就有多唾棄嫌惡自身軀殼對物質的需求和依賴。也正是完全將個人從整個世界拋棄,同時也從自己的內心剔除,所以才能尖銳的對抗和批判這個世界,苛責式的反省和剖析自己。這樣在整個宇宙虛無間將自己孤立,連心里的一隅都不曾占據,完全地自暴自棄和自憐自愛,他找到的唯一的宣泄就是寫作(《往事:"我終于找到一個寂寞的排泄口,那就是創作。在這里有許多我的同類,大家都和我一樣遠離了現實的地方,在一個獨自的世界里——文學中找到了孤獨和不安的排泄口"》)。

太宰治的幾個標簽:"選民意識"/"多余人意識",叛徒意識,格言式短語,自我毀滅與精神潔癖,絕望式的自我肯定與自嘲式的自我否定,循環往復愈演愈烈的自我意識分裂,可以說不同的主人公都屬于作者個人的分身。"丑角精神"——與外界對抗卻永遠無法戰勝或者擺脫外界后,訴求于丑角的偽裝來包裹保護自己,用取悅他人的形式非化自我,又不可避免無法屈服的內心爆發式的嘲笑攻擊和報復世人,丑角精神就是這樣的矛盾掙扎的心理機制的產物。因為根基仍然是無法拋棄的真實自我,所以利用丑角方式取得的與外界的聯系注定本崩離析,而太宰治得到的,是自我心理上的滿足、人格的升華、自我優越感和觸碰到至善至美理想的感覺。"只有具備自我優越感的人才能扮演丑角"-《乞丐學生》。以自虐為武器試圖報復,這是太宰治的倫理。

文學上的字我肯定,又容易有傲慢矯飾之嫌。他內心依然希望得到某種外界的肯定,社會和同類是不可能的,他嫌棄鄙夷他們,只好投向神的面前,按照與眾人不同的方式解讀《圣經》以期活的自我認同。他拒絕神的恩義,認為那將舍棄人的自我意識和主體價值,他拒絕將自己思想的任何一點由任何其他人決斷,甚至是所謂的神明。他用文學家的立場背負著一生,建立自己的懲罰權威,神也被收進他的自我懲罰里成為一種工具。太宰治終極追尋的目的仍然是像人類求愛以通過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可是他選擇的是越來越遠離現實的人類。偶爾放眼回望人類時,看到的是戰后的廢墟、道德更徹底的淪喪、沙文主義的侵入……一切都更加絕望,內心的糾葛不可能被平復了,那只好以死來終結。悄無聲息的死去代表著逃避、妥協、認輸。他絕不愿這樣結束。他要以生命的毀滅撞擊出最后一聲怒吼,以悲壯來維護那顆英雄主義的心,以肉體的涅槃使靈魂得以永恒。

于是,1948年6月13日,在五度自殺、四次殉情未遂之后,他在三十九歲時與最后一位情人投水自盡。那個永遠的少年,一生背離人間,一生直面人間,他成不了耶穌,卻成為無數人間失格者內心秘密的告白。


更多讀書筆注請移步獲取:“微信讀書app”;帳戶:“千尋”

? ? ? ? ?我的心也在似這寒露的秋葉,枯萎成明亮的黃。

? ? ? ? ?因為,用盡了顏色,你還不肯給我一顆小小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