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原文:
“What language is thine, O sea?”
“The language of eternal question.”
“What language is thy answer, O sky?”
“The language of eternal silence.”
馮唐版:
“滄海,你用的是哪種語言?”
“永不止息的探問”
“蒼天,你用的是哪種語言?”
“永不止息的沉默”
鄭振鐸版:
“海水啊,你說的是什么?”
“是永恒的疑問。”
“天空啊,你回答的話是什么?”
“是永恒的沉默。”
我的翻譯:
“大海大海,你怎么說?”
“不斷質疑,不斷發(fā)問。”
“天空天空,你怎么看?”
“永遠保持安靜。”
這篇大概是這幾天下來最輕松的一篇,因為對比讀下來的感覺是:都差不多,就是A也可,B也可的感覺。
Language有“語言,說話”的意思,馮唐取了前者,而鄭振鐸選擇了后者,這樣翻譯感覺都可以。Eternal的意思是“永恒不朽的,無休止的”,鄭振鐸選擇了前者而馮唐選擇了后者。連question都可以一個“探問”(動詞)一個“疑問”(名詞)。
文人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不愿意拾人牙慧。所以,盡管有前人鋪路,后人也并不見得一定要走。而且,時代是變化的,語言也是。我用的還是高中時候買的第6版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它后面都寫著:較原文版增加2500條新詞。就是因為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一成不變,所以翻譯起來才覺得無窮樂趣。就像我,我看到泰戈爾原話第一反應居然是那句網絡流行詞“元芳,你怎么看?”于是照著這個套路,我的翻譯就新鮮出爐啦!
我理解的泰戈爾的原文,大約是覺得海洋詭譎綺麗,時刻變幻。它就像是一個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的少年,總是孜孜不倦地探索著這個世界,并對這個世界發(fā)出問詢。而天空,像是久經世事的長者,眼里閃著智慧的光芒,你問他對世界的表達方式,他會說,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
忽然想起在機場書店看到的一本書《成功可以復制》,我當時的感覺是: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因為每個人的內核不同(當然其他外部條件也不同,比如學歷啦機遇啦等等)。就像大海若是停止了思考辯論,停止了質疑發(fā)問,那么,它與一灘死水又有什么區(qū)別?就像若是天空開始隨心所欲,隨意表達,那么,人們發(fā)自內心的敬畏就會消失。
泰戈爾的這首詩,道理上講的話,很像《論語》里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孔圣認為人和自然很多時候是一體的,山和水的特質,有的時候也會在人的行為中反映出來。而自然界中,山是穩(wěn)定的,靠譜的;水是變動的,多元的。山的高度在那里,任你說什么,它的視野總是開闊的,而天空也是如此,它甚至比最高的山還要高,眼界還要寬廣。大海在成為大海之前,也曾經誕生于雪山,流經過各種各樣的土地,見到過不同的人事和風景,所以,如果山或是天空是靠高度成就了自己,大海就靠的是經歷,或者,見聞。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想,這大約就是因為------讀書可以開闊視野,通過別人的作品可以了解這世界更多而不至于坐井觀天,夜郎自大;而行路,則是為了豐富閱歷,增長見聞。
不過,探問也好沉默也好,都要因人而異。就像小馬過河,松鼠的回答和老牛的回答,最終都只是一個參考,而不是結論。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