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重”應該是人類最大的話題吧。
多少女人為了擁有所謂的瓜子臉、削肩、細腰、圓規腿費盡心思的,不惜節食減肥的?有的女孩子都瘦的一陳風刮跑了,還嚷嚷節食減肥的。又有多少男人都胖的該控制體重的,卻不斷放縱狂吃海喝又不斷懊惱嚷嚷減肥的,瘦也罷肥也罷,都是體重問題,火了減肥藥和減肥機構。這樣體重控制有用嗎?一年年過去了,嚷了一年又一年,信心全無,身體被折騰的筋疲力盡,什么樣的減肥才是有效?或者我們應該建立什么樣的認知才能有身心的健康和體重?
只到有一天我學習了一行禪師的《蘋果禪》,重新認知健康體重,包括身體,心理,文化,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
一行禪師的《蘋果禪》,教導借正念吃一個蘋果,體驗覺知在當下。一行禪師教導的正念修行是獲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體重的有效途徑。現在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講究速度、效率,如果說像一行禪師這樣吃一個蘋果,要端祥它,感恩它,要慢慢地咬下一小口,慢慢咀嚼......這會讓現代的人感到不可思議,會抓狂,有朋友說我令愿去跑一圈,也不要在這里觀什么呼吸,做這等看似無聊事。
可是你知道嗎?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一切快、快、快......起來越多的人失去健康,越來越多的焦慮,無法獲得身心的放松與愉悅,而正念的吃一個蘋果,正念地行走、正念地面對生活中一切的發生,一行禪師說,只有正念的修行才能獲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身心。
我們一直以來關注的健康體重,其實并不是單純的“體重問題”,在這里不僅僅指身體,它還泛指人生的一切煩惱,比如那些你想要卻得不到的,或者你不想要卻甩不掉的。每個人都有能力叫停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那些導致我們消極和痛苦的負面因素,都是我們無念間逐步堆積起來的’禍患’。只要我們接納自身的不足,并愿意為之改變,就能得到幸福。
生活中你要學會去觀察,并且充分地意識到,你要保持身體健康?障礙究竟在哪兒?為什么要吃你現在正在吃的東西?為什么要吃?之后感覺如何?你對身體鍛煉究竟是什么一種態度?阻止你健康飲食,增加運動的障礙在哪里?是身體的心理的文化的,還是環境的,當你對身體,感受思想,妨礙你健康飲食和增進運動的現實因素,有了充分感知后,你會明白要改善這種狀況,你從個人層面應該做些什么,又要從集體或社會中獲得支持,幫你改變個體行為,了解了這些道理,才能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的體重前進。
了解健康體重之前,讓我們來學習什么是?
念字,上一個“今”,意即現在或當下;下面一個“心”,今-心為“念”,就是用心去體驗當下一刻的意思。正念就是指對發生在我們內在和周圍的事情保持每一刻的關注,時刻保持正念。這是已經存在了2500多年的古老方法,無以計數法人運用這種這種方法獲得了健康、富足、平和和幸福。
所以一行禪師通過吃蘋果這個例子,體會正念是“味道”,一種充分浸潤在當下一刻的覺知,短短幾分鐘拋棄雜念,活在此時和此地,去體會正念生活帶來的遠離焦慮的樂趣和自由。
當我們能傾聽內心的渴求時,我們需要正念的力量去認知,感受習性。以便阻止和控制它。每時每刻都更清晰地覺知,你在想些什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感知什么?在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你吃了什么,你的生命就是什么樣。吃食物之前,要先了解營養的分類,身體的營養分四大類:
第一類是物質類飲食(段食)、第二類是感知性飲食(觸食)、第三類是需求性飲食(思食)、第四類是心靈飲食(識食)。
第一種營養:物質性飲食(段食)段食人健康的基礎。
影響身心健康和體重的,物質類營養是人健康的基礎,即使是植物、動物類食物,但現在因為工業化的發展,人類越來越吃到純粹自然食物,導致含有高糖和精致碳水化合物,已經轉化成身體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危害健康和體重。
運用正念,深觀于所食之物,可幫助你更容易地做出改變,因為你更清楚,什么是對身體有益,什么是有害的食物。
第二種營養:感知性飲食(觸食)你的所見、所聽、所嘗、所聞、所觸以及所想的事物,身體所感知的,頭腦所意識到的東西,都會成為促成“識”的營養。
大眾媒體就是眼、耳、心的食源。你動用感觀看電視、讀雜志、看電影、玩游戲等行為,就是在消費“觸食”。而且我們眼耳鼻身,這些感官經驗到的外界帶來心理的影響,是身心的觸食,會影響到身心健康和體重。
比如:現代的媒體廣告極盡所能的對酒類、化妝品及種種奢侈品大肆鼓吹,對人的視覺、聽覺,包括感受上誘惑,這些勢必帶來人內心想擁有的貪欲,得不到會失落、憤怒甚至沮喪,即使得到了,快樂也不會太持久,因為有更大的誘惑等待著……這種外界因素被感官感受到帶來情緒的影響,這種情緒反過來開始暴飲暴食,如果我們能明白是這些外在的“觸食”影響了情緒帶來對飲食習慣控制,那么我們就會有覺知屏蔽掉外界媒體或網絡的干擾,所見、所聽、所聞、觸、所想的就不會成為影響到情緒的緣了。
媒體越來越多的公益廣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公共場所人性化的服務理念,社會公共環境對人們身心的健康的滋養,都是滋養身心的觸食了,正能量的養分。
在消費主義主宰大眾文化,我們需要退后一步,好好反思: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正念觀察者去審視媒體帶來的種種誘惑。
保持正念,是不受日常生活壓抑性信息傷害的盾牌,同時又過濾出積極健康的觸食,去滋養意識深處幸福與平和的種子。運用正念攝取觸食,可以幫我們減少生活中的欲求憤怒,恐懼,悲傷和壓力。
第三種:需求性飲食(思食)人的內在動機,內心最深處的渴望,人生的目標。希望或愿望,可以引導人走向幸福,就是滋養人,給人能量的一種營養,就是所講的思食。
人內心最深處的渴望究竟是什么?是金錢,名望,權力,還是尋找內在的平和,真實充實的生活享受當下一刻?
人的欲望,往往是體重問題的根源所在,我們渴望美食,吃無不盡,希望靠吃零食和看電視來分散注意力,逃避負面情緒,希望通過沒完沒了的熬半公室,出人頭地。如何平衡這些欲望、愿望、想法,究竟誰先誰后呢?
所以,深入正面的審視你的內心所求,有助于你在尋找健康之路的過程中,校正航向,通過觀察,飲食問題和尋求幸福的渴望之間的密切聯系,我們一定能夠認清和改變境況,找到內心平和與喜悅。
第四種營養:心靈飲食(識食)人終其一生所向,所說,所作時事物的總和,包括從祖先處繼承而來的知識,習慣,天賦和觀念,都會像種子一樣深埋在心靈的最深處,這叫做藏識。
當種子從藏識進入人的意識后,它就變成了某種心理狀態。心是行動的基礎,不管是身、語、意的行動(譬如思想),不管你想什么,做什么都來自于心。
人的藏識里有善、也有不善的種子,善的種子有愛、感恩、寬恕、慷慨、幸福和喜悅;不善的種子如仇恨、嫉妒、忿怒、貪婪的種子。當你滋養善的養分給善的種子,你為每天的生活注入美好與道德,內心必將健康與慈悲;當你滋養不善的養分給不善的種子,每天身心將充滿憤怒、絕望、仇恨和分別的能量。
“心”從外界吸收的東西,最后都會變成我們生命實實在在的一部分。只有正念深觀各種人間痛苦的本質,我們才能認識其根源所在,該澆灌善還是不善的種子?最終找出導致痛苦生成的養分。
這些理論和體重有什么關系呢?
你必須找到什么因素讓你產生多吃多食,而且是錯誤飲食的欲望,或者你一難過就吃東西,或許因為想到未來感到驚慌失措,如果你切段難過、驚慌失措這些情緒的養分來源,悲傷和恐懼就會枯萎,削弱隨之而去的自然還有過量多吃的沖動。
每天用正念滋養自己。每天用美善的養分滋養自己,攝入健康的飲食、感官印象、意圖希望和心行。
用美善的養分哺育身心,能讓你獲得平靜和幸福,一定要明白,身和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要想獲得健康的體重,你需要正念是攝入所有這四種養分。
那生活中,如果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自己能做到的是管理自己的感官,時時保持正念,在生活中訓練心能區分什么樣的媒體是有益身心的,哪些是引起身心散亂和貪欲的因,有這樣的正念,保證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去的地方不去,有種工藝品是三只猴子,一只蒙著眼睛,一只掩著耳朵,一只捂著嘴巴,“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就是在告訴我們眼不見惡色,耳不聞惡聲,口不說惡語,關掉感官能減少心的誘惑。現在社會上有一句話,說好話,做好事,發好心,做好人,時時保持身心的清凈和無染,身心安住在祥和和平安里,自然身心健康了。
所以給自己攝入何種營養,一定要非常謹慎。當你有完全的覺察,正念的飲食時,你會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讓美食成為現實的所有因素和付諸其中的辛勞,才會最終真心地去感謝他人和自然界給予我們的支持和關愛。
生活中如何去做?
十周正念生活計劃:正念飲食+正念運動+正念呼吸
1.每天記錄生活日志。
2.社區支持,集體的力量。
3.晚上睡個好覺。
4.每天做些滋養自己的事情。
5.回到大自然。
6.時時保持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