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動畫《千與千尋》很多朋友都很喜歡,很多看過影片的人都說,這部影片實際上是給成年人看的,我看了幾遍,也覺得電影不錯。
《千與千尋》中,千尋的父母因貪吃變成了豬,千尋幾經輾轉,終于拼盡全力把父母恢復了人形,還有影片中的河神,帶著一身泥來到湯婆婆開的油屋,洗去了滿身污垢。
影片中的豬和河神都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熟知的《西游記》中,天蓬元帥因冒犯嫦娥仙子,不是就被變成了豬,下到凡間嗎?
還有土地爺、通天河的老龜,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妖怪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的傳統文化-妖怪文化怎么就跑到日本了呢?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在文化上也深受中國的影響,妖怪文化更是如此。
中國的妖怪文化傳播到日本之后,日本很多作家進行了傳承和發揚,于是,妖怪文化在日本開枝散葉,在世界妖怪文化中占領了一席之地,也使得這些妖怪走入了日本的影視作品、繪畫、漫畫等,使妖怪這一來源于中國的文化成為日本的文化象征名片之一。
更可氣的是,日本人水木茂居然出版了《中國妖怪事典》一書,確實是讓中國人感到羞愧。
反觀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著作都比較零散,不成系統,我最開始了解妖怪文化就是從《山海經》來的。
因為這樣的現狀,激發了作者張云整理中國妖怪文化的初心,他花費十年時間,整理了1080種妖怪,并按照統領、妖、精、鬼、怪五個部分分別論述,以各部名稱首字母的漢語拼音順序排列,并配以書籍出處,詳加說明,是目前國內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
喜歡才是一切的基礎
作者自幼喜歡妖怪文化,苦于沒有一個完整版本,于是歷經十年,修改20余次,方成此書,翻看623頁--部分參考文獻,這部分長達九頁,作者列舉了262種文獻資料,這還只是一部分,還有沒列舉出來的,可見作者用心之良苦,又可見一位學者對于學問的態度。
孔子曾在《論語 述而》篇中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強調:"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罷了。"
孔子給我們指出了求知的正確態度,對于自己喜歡的知識,要勤奮敏捷、孜孜以求。
對于喜歡的事情就應該這樣孜孜以求,正如作者張云,懷著好奇心不斷地探索,終于成就這部最全的中國妖怪文化。
妖怪故事在影視作品中的呈現
我童年時極愛看86版的《西游記》,愛如來佛祖的神通廣大,愛孫悟空的大鬧天宮、愛豬八戒的貪吃不干活、愛女兒國國王的聰慧美麗。
電視劇中的各種妖怪或呼風喚雨、或猙獰面目、或嫵媚動人、或精靈古怪……讓年少的我們不斷沉浸其中,成年后我們依然擺脫不了妖魔鬼怪對我們的誘惑,對它們又愛又恨。
除了《西游記》,還有《封神演義》,哪吒腳踩風火輪,手拿乾坤圈,居然能把龍王三太子扒了皮,肉身幻化成蓮花身;《濟公傳》中,高僧濟公濟困救貧,救人于水火之中;《聊齋志異》中,聶小倩受妖怪指使,欲加害寧采臣,被寧采臣的真誠山里啊打動,她后來勤勞善良,深受寧家人喜愛……這些的妖精鬼怪都代表了中國人的美好愿望。
西游記中有一集--三打白骨精,孫悟空火眼金睛,一眼就識破了少婦。老婆婆、老公公都是白骨精所變。
白骨精在《中國妖怪故事》中就有記載,第8頁
"金友章拿著蠟燭回屋上床,見他的妻子就是一具枯骨。"
狐妖也是有記載的,在第38頁,
"古代人認為狐貍是妖獸,故喜歡把它當做坐騎"。
還有可愛的人參娃娃,在第194頁,
"這人挖出一枚人參,四肢俱全,和人一模一樣。"
496頁的雷公,
"古人認為i,雷霆威力巨大,其中隱藏著妖怪,稱之為雷公,后來將其升格為神靈。"
這些神話中的人物不斷地被使用到影視作品中,增加了觀賞性與趣味性,也提升了影視作品的收視率。
古希臘神話故事為什么能流傳至今?
中國是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古希臘有2800余年歷史,但是古希臘的神話故事源遠流長,一直在傳承與發揚。
希臘神話是原始氏族社會的產物,歐洲最早的文學形式。它在發展過程中經過原住民長期口口相傳,并在借鑒各國神話的基礎上形成基本規模,后來不斷地在《荷馬史詩》和《神譜》以及古希臘的詩歌、戲劇、歷史、哲學等著作中記錄下來,被后人整理成現在的古希臘神話故事。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肩負著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 傳承。
傳承二字,"傳"就是記錄、保存、延續,對于傳統文化,盡可能地原樣保存下去。"傳"的實質,就是盡可能使它延長,盡可能使它符合原來的內容;而"承"就是繼承、發揚,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發揚光大。
所以從現在做起,讀古詩,學古文,一起暢游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