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師與百鬼夜行
網易云音樂里,一首《百鬼夜行抄》的配樂下面,有這樣的評論:
關于百鬼夜行,最出名的要數島山石燕的《畫圖百鬼夜行圖》等四冊妖怪畫卷,奠定了日本妖怪的形態。
再加上近年來日本游戲和動漫的風靡,讓不少國人認識到日本的“陰陽師”,“百鬼夜行”這樣的妖怪文化,以至于有上面的評論。
其實,我們不必羨慕日本的妖怪文化,因為大部分日本妖怪,都來自于我國,包括”百鬼夜行“這個妖怪文化代表。
只是沒有人告訴你而已,但這也不怪你,畢竟寫我國妖怪文化的書籍不多。
而自號“搜神館主”,嗜妖如命,身兼作家、記者、編劇多重身份的張云,窮十年之力,輯錄歷代典籍文獻近300部,整理1080種妖怪及其故事,終于彌補了這個空白。
他寫的《中國妖怪故事(全集)》,堪稱中國妖怪大百科全書,是目前為止國內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是為我國的妖怪,專門寫了一本“妖怪列傳”。
在這本書中,張云引用日本著名妖怪研究學者水木茂的原話,告訴我們,數量眾多的日本妖怪,至少有70%的原型來源于中國。
為什么會這樣呢?
張云在書中告訴我們,原因就在于唐朝時,日本向唐朝派出了大批遣唐使。
當時唐朝國力強盛,文化輸出四方,包括我國的妖怪文化,也被遣唐使們帶回日本,包括中國的“百鬼夜行”。
而這個時候,正是日本妖怪文化真正成形時期。
唐朝之后,在日本的平安時代,日本專門設有類似我國古代欽天監一樣的機構,幫助統治者解讀靈異等奇怪事件,維護統治,在這個機構里做這些事情的人,就被稱為“陰陽師”。
而所謂的“百鬼夜行”,其實是來自于唐朝方相氏驅鬼的儀式。
方相氏,是上古時期黃帝妃子嫫母的封號。
黃帝的正妃嫘祖去世,作為另外一個妃子的嫫母,奉命指揮嫘祖喪葬,祭祀的儀式。
而嫫母本身長相極為丑陋,黃帝用她主持祭祀,也有利用她的長相驅邪的意思。
(黃帝也真是,用其他方式驅邪不行嗎,非得用自己媳婦?)
“方相氏”這個封號本身,就是“畏怕之貌”的意思。
從此,方相氏成為國家專門主持祭祀的重要職位,有驅邪的象征。
而方相氏驅鬼的大儺(祭神驅鬼的舞蹈),成為從周朝流傳到唐朝,國家固有的儀式,而且以唐朝時最為興盛,簡直就是一場大游行。
在驅儺的最前方,是頭戴冠冕,臉蒙黃金做的丑陋面具,披熊皮,執戈盾的四個方相氏,其后是赤發白衣的十二人,再后是五百扮身為各種鬼怪,張牙舞爪的小兒。
方相氏在前面引領百鬼,從城內走到城外,寓意驅走百鬼,帶來平安。
這種大儺在唐時流傳到日本,日本人以為面相丑陋的方相氏是大鬼頭,在帶領著百鬼出行,所以稱之為“百鬼夜行”,進而發展成日本妖怪文化中的”百鬼夜行“。
不是所有的妖怪,都叫“妖怪”
在我國的神話體系和民間故事里,站在神仙和人類對立面的,有幾類“壞東西”,比如妖、魔、鬼、怪、精,還有魑魅魍魎等。
原來我以為,這些“壞東西”都可以統稱為妖怪,但事實并非如此。
這可不只是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還因為中國妖怪文化的傳承深厚。
什么是妖怪?
張云在《中國妖怪故事(全集)》中告訴我們,早在一千八百年前,東晉的干寶,就在他的《搜神記》里,專門給出了妖怪的定義:
“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于中,物變于外。形神氣質,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論矣。”
簡單說,它們就是一些反常,怪異的事物或現象;存在于一定的依附物上,包括人,動植物這些活物,甚至山石等靜物;這些事物或現象,又是經過人類感官或者心理所展現的,在人類可接觸的范圍內,不是虛無縹緲的。
只要滿足上面三個條件,就可以稱之為“妖怪”。
但這樣說還是有些模糊,張云多年搜索典籍,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分類。
他根據這些“妖怪” 的不同特征,分成了妖、精、鬼、怪四大類。
所謂妖者,是指人或者動物化而為人,以人形所呈現的奇異狀態。
我們尤其熟悉的《聊齋志異》中的狐妖,就是狐貍幻化成人形的妖,不知道迷倒多少上京趕考的書生。
人用人形所呈現的奇異狀態也是妖?是的,你沒看錯。
我國神話故事中的旱魃,原來是黃帝時期的天女——魃,因為有能發出強烈的光和熱的異能,在黃帝與蚩尤的大戰中,立下戰功。
后來因為她這個異能,在北方常常給她所過之處帶來干旱,就被人們詛咒,她的形象在人們口中,慢慢由一位女性變成僵尸,她也就成了人們口中的妖。
所謂精者,是山石、器物、動物(不以人的形象出現)、植物本身性靈所化。
《中國妖怪故事(全集)》中提到一個美人圖的故事。清代有一位擅長畫畫的秋子豐,有一天畫了一幅美人圖, 兒子秋成在旁看他畫畫。秋子豐就跟他開玩笑,等他長大了,就讓這畫中的美人給他做媳婦。
誰想小秋成認真起來,每天吃飯時不忘記端碗飯放在那幅畫前,說怕餓壞了自己媳婦。
多年過去,受秋成每頓一碗飯的食物氣息供養,畫中的美人竟然真的修成了人形,最后與秋成結為夫妻,還一起智斗繼母,撫養幼弟,兒子。
等秋成夫妻孫子都滿百天了,在秋家祭祖那天,多年容貌未變的美人,燒毀了那幅美人圖,自己也隨之消失在煙霧中。
這幅美人圖里的美人,可以說是一個畫精,但是一個好畫精,不像《聊齋志異》中的畫皮那么可惡。
也可見,這人間的煙火氣,有多大的力量,再難也要好好活在這人世間!
所謂鬼,魂不散者即為鬼,比如幽靈、魂魄等。
我們熟悉的精衛填海故事,炎帝的女兒淹死在東海,魂魄不散,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樹枝和石子要填平東海,這時的精衛,已經就是鬼了。
而且鬼并不都是青面獠牙,紫眼赤發,也并不都是羅剎、無常鬼、吊死鬼這些害人性命的鬼。
還有不少有意思的淘氣小鬼,不吃人,只會捉弄人,甚至還被人捉弄。
比如偷吃鬼、煙鬼、酒鬼、擲錢鬼等,這些鬼,看字面意思就知道是做什么的,尤其是擲錢鬼,你可以騙它拿錢砸你,多遇到這樣的鬼,那就發財了。
所以不是所有的鬼,都讓人害怕,你只要鼓起勇氣,與它周旋,還可能有意外收獲哦。
就像著名的鬼——魍魎,它吃活人和死人肝臟,怕老虎和柏樹,可也能讓人富貴。
《中國妖怪故事(全集)》中就提到一個山西人,夜間遇到了魍魎,因為喝了酒,壯著膽子與它周旋,獲得了富貴的方法,最終子孫高中,家道發達。
如果遇到鬼,實在害怕不知道怎么辦,那就吐口唾沫吧!
我們可是學過《宋定伯捉鬼》哦,里面有說鬼不喜人唾。
所謂怪,物之異常即為怪。就是人們平常沒見過,沒了解過的奇異事物。
比如窮奇、饕餮、梼杌、騶吾、帝江、畢方、夔、九尾狐、共工這些上古中的怪獸,人物;
比如方相氏手下驅鬼的十二怪獸;
還有太歲、雞冠蛇、兩頭蛇、天狗這些民間傳說很多,但很少見過的怪物;
甚至麒麟、鳳凰這樣的瑞獸,神話和民間傳說中的河神,都可以稱之為怪。
其中河神的一種起源,來自于名為河伯的怪物。
它騎著紅鬃白馬,穿白衣服,帶黑帽子,在河上來去如風奔馳,后面還跟著十二個童子。河伯奔馳到哪里,哪里就下大雨,最終演化成了河神,
而日本的河童傳說,就來源于我國上面的河伯。
綜合以上,再看“妖怪”二字,可見并不是所有的妖怪,都可以稱之為妖怪。
中國妖怪,源遠流長,獨一無二,任重道遠
相比西方的希臘神話,東方中國的神話體系,更具人定勝天的色彩。這個人定勝天里,就有被人類打敗的各種妖怪,像窮奇、饕餮等上古“四兇”。
我國的妖怪文化,也就從這上古開始,不僅是因為“四兇”,還因為白澤。
傳說黃帝巡游天下,在海濱遇到一只異獸,也就是白澤。它不僅能說話,還向黃帝非常詳細的介紹了天下鬼神之事,包括11520種妖怪。
黃帝于是命人將這些妖怪畫成圖冊,告示天下,并且親自寫文章祭祀它們。
這些黃帝下令繪制的妖怪圖冊,就是《白澤精怪圖》,又稱《白澤圖》。
白澤不僅知道這些妖怪的詳情,還知道如何驅除它們。遇到妖怪,人們只要按圖索驥就好, 又因為是白澤告訴了世人天下妖怪的名字,所以人們對白澤更加尊重。
除了《白澤圖》,妖怪文化的起源也跟我國古代認為萬物有靈,天象示警的信仰有關。
夏朝“事鬼敬神”,商朝崇尚占卜,巫術大行。
周朝春秋時期的《左傳》里有言:
“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地為亂。亂則妖災生……”
孔子教導的《禮》,后在西漢時被整理成的《禮記》中,更有提到: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就連詩歌《楚辭》里,也提到不同的妖怪。
而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更是記載了種類豐富,各式各樣的怪物,即使是現在,仍然是不少玄幻小說寫作的靈感源泉。
張云認為,由于上面我國源遠的文化傳承,妖怪文化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初步形成,像“百鬼夜行”的源頭——方相氏驅鬼儀式,在周朝就已經有了。
而此時,日本的妖怪文化還是一片空白。
此后,自兩漢到唐朝,我國不同的志怪典籍陸續出現,如《列仙傳》《搜神記》《博物志》《酉陽雜俎》《玄怪錄》等。
到這時,我國的妖怪文化已經成熟了,并且融入了民間生活。
人所化,動物、器具所化的妖怪,更有人情味,更加的血肉豐滿,更加有煙火氣,完全取代了《山海經》里的那種上古妖獸樣式的妖怪。
尤其是動人的人妖愛情故事,在這時出現的非常多,比如高中閱讀教材里出現過的《柳毅傳》。
也就是在此時的唐朝,我國的妖怪文化,開始隨著日本遣唐使一次次來唐返日,被帶回了日本,為日本后來的妖怪文化,帶去了底蘊。
而我國的妖怪文化,仍然在繼續發展。自宋至清,《太平御覽》《三遂平妖傳》《西游記》《封神演義》《三言二拍》《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等著作,繼續豐富了我國的妖怪文化。
自民國以降,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自上古一直流轉下來的妖怪文化不顯,開始陷入了發展低谷。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恰恰與我們相反,自江戶時期,一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大量推崇,整理日本妖怪文化的研究學者,比如井上圓、江馬務、柳田國男、小泉八云等人。
二戰以后,井之口章村、鳥山石燕、水田茂等日本畫家、學者進一步推動日本妖怪文化體系的普及,傳播,包括書籍、圖畫、漫畫、電影、動漫等多種形式,還往戲劇、音樂等領域繼續拓展。
日本的妖怪文化,開始走出日本,走向世界。
到了20世紀,像《千與千尋》《百鬼夜行抄》《夏目友人帳》這樣的電影,已經為人所熟知,再加上日本在游戲、動漫等形式上的持續發力,日本妖怪文化隨之風靡。
此消彼長之下,本來從我國傳到日本的妖怪,被一些國人以為是日本才有的妖怪,也不奇怪。
但這確實讓知道這一點,如張元這樣的學者,感到心痛,所以他才發憤不息,耗時十年,寫下了這本《中國妖怪故事(全集)》。
張云在書中介紹了上面這些,就是為了讓讀者明白,我國的妖怪文化,源遠流長,在東亞文化圈里,是獨一無二的,希望更多人,能以我們自己的妖怪為傲。
同時,他的這本書,也從側面表明了弘揚我國的妖怪文化,任重道遠。
18年,我自不量力,有寫“妖怪列傳”想法的時候,看到國風游戲《神都夜行錄》宣傳的一張圖片:
世間妖怪,皆有溫度。
雖有宣傳需要,但卻可以拿來作為我們對中國妖怪的態度。
日本妖怪文化發展之路是成功的,這個值得借鑒。
但就像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序言中所說:
“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有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惟有如此,中國妖怪文化,才能在更多國人的一起努力下,大放異彩。
PS:不知道大家熟悉中國的哪些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