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喜歡我的一個圍巾。沒事就會拿到鼻子邊聞聞,邊聞邊用手指在圍巾上下滑動著。
問他為什么這么喜歡,他說:“這上面有媽媽的味道啊”!
而我的媽媽,此刻在離我八百里的地方,因病痛的折磨,一直臥床不起。哥哥弟弟保姆陪在媽媽旁邊,而我這個唯一的閨女,很多年前就離開家鄉來到北京打拼。
不再有什么東西可以讓我聞媽媽的味道,媽媽的味道還在嗎?
每當想起媽媽,想起媽媽留給我的味道,總是和幾樣特別的食物有關。一提起,記憶全然打開,媽媽的味道馬上回來了。
童年的時光是在新疆渡過的。幼時生活很苦,家里要吃飯的嘴太多。媽媽總是很辛苦地操持著家,省吃儉用,飲食上基本粗茶淡飯。但是聰慧的媽媽總是能想盡一切辦法給我們搞些不一樣的東西,來滿足我們味蕾的需求。
蒸槐花和榆錢
屋子門前種了兩顆樹,一顆槐樹,一顆榆樹。每當春季來臨,槐花滿樹,就是我們享口福的時間。
媽媽會叫上哥哥一起擼槐花,我和弟弟在下面看著。也會拿著衣服接掉下來的槐花。
然后摘凈洗凈,粘上加水活好的稀面,面里加點點鹽,團在一起,放入蒸鍋里蒸熟。
做法其實很簡單。但是因著槐花的清香和新鮮,還有花自身略微的甜味,混合媽媽的巧手,出鍋后的熱氣騰騰,吃到嘴里略微的嚼勁,總覺得是那樣香甜可口,總也吃不夠。
同樣的還有榆錢,做法基本相同,不過媽媽會再在面里再加一點茴香粉和其他的料。蒸籠蒸榆錢的時候,媽媽還會用蒜臼子捯出一些大蒜,出鍋后,盛一些在碗里,再加入攪拌好的大蒜末,拌在一起吃,又是一個別樣的味道。
五香瓜子
部隊里還是有很多家庭過得不錯,經常有零食糖果買給孩子吃。我的記憶中,我們基本與這些無緣。
但是媽媽人好,善良,交了很多少數民族朋友。所以有時候家里會來少數民族朋友做客。他們也會送一些特產東西給我們,比如剛摘下來的如銀盤大小的向日葵種子。
新疆氣候涼爽,光照充足,向日葵長得特別茂盛,茁壯。結了種的向日葵非常大,里面的種子顆粒清晰,各個飽滿。
我們拿到后,會每人拿一朵,一個一個摳出來生瓜子吃。生瓜子有生瓜子的清香,甜美,而且不易上火。關鍵是磕著玩很有意思,看到滿滿的向日葵一點點被掏空,那爽勁,別提了。
這樣使勁吃,一朵向日葵也吃不了多少。媽媽就會把其他剩下的向日葵種子全部用手剝下來,曬在我們院子里。
瓜子曬干曬透以后,媽媽就開始準備各種大料。茴香,八角,鹽,還有其他能找到的香料,一起放在大鍋里熬,熬得差不多了,就把瓜子放進去,一起煮。
煮得差不多了,感覺已經入味了,再全部撈出來,用笊籬全部瀝干。再找一些紙鋪開,將瓜子放在外面曬干。
火候如果不夠,不夠脆,媽媽還會回鍋將瓜子全部用慢火再過一下。這樣,五香瓜子就出鍋了。
我們也就有了自己的零食。出去玩的時候,會抓一下瓜子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裝得鼓鼓囊囊,也會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分享。
直到現在,依然愛嗑瓜子,尤其喜歡嗑五香瓜子。我想,與其說是饞瓜子,不如說是想媽媽,想媽媽的味道了。
土豆粉、烤土豆
關于土豆粉的做法,媽媽是跟部隊大院的其他家屬學到的。
那時候可以吃的菜種類很少,印象中每天吃飯基本就是喝白粥,下面條。實在沒有什么味道,以至于看到白粥,面條有一段時間都反胃。
不過家里好像一直不缺土豆,所以,媽媽會想各種辦法翻著花樣吃。
媽媽會挑一些小一點的土豆,埋在做飯剩下的灶灰里。這樣埋幾個小時后,土豆就熟了,帶著熱烤后的清香,也是別樣的享受。
還有多的土豆,媽媽就把它們一點點磨成土豆粉,曬干保存。這樣早晨,我們可以沖一碗熱騰騰的土豆粉,加一點點糖,味道也是極好的。
糖醋鯉魚
糖醋鯉魚是媽媽的拿手絕活。這是從新疆復員專業到山東后媽媽學會的一道菜,結果做出了不一樣的味道和模樣,成了她的拿手菜。
每一次家庭聚會,媽媽都會買鯉魚給我們做糖醋鯉魚吃。
處理好魚,洗凈,腌制一會,肚皮上,脊背上會上一些斜刀,方便入味。在肚子里,縫隙處填好準備的一些香料,香菜等。
準備好后就下鍋用小火慢慢煎熟,兩面煎透,炸至金黃色,外面酥脆,出鍋待用。
再重新起鍋,放入白糖,醋熬制糖醋澆汁。
最后澆汁均勻澆在魚全身,就可以上桌了。
全家人愛吃極了,這道菜,關鍵之處在于炸的火候和糖醋澆汁的準備。
我們誰都沒有學會。也不知道當時媽媽怎么一學就會,而且做得那么好吃。
媽媽生病倒下后,再也沒有吃過糖醋魚。
即使在外面點了糖醋魚,也發現不喜歡,一點也不好吃。
不是熟悉的味道
因為里面沒有媽媽的味道,
因為里面沒有媽媽愛的浸入,
所以怎么吃都不會對味。
媽媽那時自己也上著班,回家后給我們做飯,照顧我們,改舊衣服給我們穿,洗衣服。好像沒有見到她閑著。
想想媽媽為我們做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極花費功夫的。蒸槐花榆錢,要去樹上摘,然后摘凈洗凈;經過一道道工序才能最后做出來香氣滿溢的五香瓜子;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才能慢慢磨出來的土豆粉;還有好幾道工序才能做成糖醋魚。
就在這些漫長的準備中,媽媽的愛,媽媽的味道才一點點滲透進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無論走到哪里都不會忘掉的特殊味道吧。
現在我也做了媽媽了,眼看著孩子一點點慢慢長大,我這個媽媽,該給孩子準備些什么,能讓他走到哪里都可以想起媽媽的味道?
從自己媽媽身上承接這么多愛的味道的我,又要留些什么味道給我的孩子呢,以及孩子的孩子呢?
這是我要好好考慮,并用余生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