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爾法狗的勝利起,人類滅亡論,便多了一種佐證的方法,智能戰勝人類。
隨著智能化的加深,一些沉思者開始擔心智能與人類的未來。
那么先來普及一下智能的知識。
目前人類的智能化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智能機器,另一個是機械人。(以上不考慮不具備“意識”的智能。)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最終是怎樣的進化?
先說第一個,智能機器人。
智能機器人有兩種,其一是具有智能大腦的實體機器人,如本田的阿西莫。
另一種是在網絡上存在的,如,微軟的小冰(聊天機器人),阿里的小ai。值得一提的是打敗李世石的阿爾法狗就屬于這種智能機器人,打敗卡斯帕羅夫的深藍則是一個超大型計算機。
第二個,機械人。
主體是人,就像給人安了一副金剛鐵甲的套裝,也就是科幻片中常出現的機甲。這類最常見的還是在軍隊中。單兵作戰的套裝,包括通訊和導航設備以及生命補給與供電系統,隨著其智能化,士兵的生存幾率也將大幅度上升。
那么我們接下來進入正題。人類對智能的恐懼源自于智能機器人的鋼筋鐵骨,其生存能力遠遠大于人類,而導火線則是深藍的戰勝人類,阿爾法狗的勝利進一步打擊了人類的優渥意識。
要知道生存能力和智慧是人類成為食物鏈最頂端的法寶,從第一次使用工具,人類就是在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
而機器人這個逆天一般的存在,更是赤裸裸的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因為他們不會恐懼,不會退縮。當人類還妄圖在另一個方面,智慧上壓制他們的時候。深藍,阿爾法狗出現了,人類再也難以相信機器人能心甘情愿的成為奴仆了。
而在這時兩天新聞適時的挑起了擔憂的高潮。
2013年11月12日,奧地利發生一起清潔機器人“自殺”事件,這被戲稱是世界上第一起機器人自殺事件。“自殺”的機器人是一臺Roomba清潔機器人。機器人“自殺”的原因被推斷為無法忍受做家務。
2016年11月16日,在深圳高交會上,一個名叫“小胖”的機器人,在“沒有指令”的情況下,開始打砸展臺玻璃,并砸傷路人,一位路人全身多處劃傷后被擔架抬走。
隨后證明第一個是假新聞,第二個是由于該展商工作人員操作不當,誤將“前進鍵”當成“后退鍵”,導致用于輔助展示投影技術的一臺機器人(又名“小胖”,北京進化者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撞向展臺玻璃,玻璃倒地摔碎并劃傷一名現場觀眾,致其腳踝被劃破流血。
為什么這些會在網絡引起軒然大波?
因為人類對智能充滿著擔憂,害怕統治地位被顛覆而產生的過敏反應。
我們前面說過,智能機器人有兩類,第一類是像阿西莫一樣有行動能力的機器人,他們有比人類還強的生存能力。但要知道的是,這類機器人目前還是存活在工廠等,需要單一處理一件繁瑣工作事,老板不愿意支付員工較高的報酬時,將它交給機器人來做,所以這種機器人的“智能”只存在于他的范圍內。比如你讓一個清潔機器人去給你掃地,會讓你很滿意,但你怎么也無法讓它給你遞廁紙。這種機器人對人類唯一的威脅是,崗位的減少。
你可能會舉阿童木的例子來嗆我,但想想阿童木被制造出來的意義何在?讓他時刻威脅著人類的安全,還一無是處的亂飛?
而機械人則更不可能,因為其只不過是為了強化人類生存能力的輔助機器,核心還是人類,其實未來更可能是向這方面發展。
唯一對人類稱的上威脅的,是小冰,小ai這類只存在虛擬網絡的機器人。
看過《生化危機》的伙伴一定對蜂巢中的智能電腦——女王,印象很深。因為她能操控整個蜂巢和主人公的生死。
如果說阿莫西這類服務型實體機器人是可以充當人類的手臂的話,這類機器人則可以充當人類的大腦。
隨著智能化的發展,這類機器人甚至具備了學習能力,或者這離他們具備思想不遠了,那一天他們也喊出“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那說明人類行將就木了。
人類一方面擔憂著這種智能化,一方面發展著這種智能化,就像明明知道潘多拉魔盒中有不好的東西,仍好奇著潘多拉魔盒中的希望。
其實人類在這方面,不能一位的去推給智能化的進程中必然產生的矛盾,我們該引咎。
就像智能手機的發展,只是為了能夠讓人類更加方便,但現在呢?親情淡泊,友情破裂,愛情沉舟。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是你和我坐在對面,彼此卻捧著手機。
是,智能化固然給人類帶來了便利,但人類就應該選擇這樣沉淪?
有人說,智能化會使人滅亡,我同意。
難道我們還能祈求“豬”去思考,去發展,去創造未來?機器人智能的同時,是人類的退化的開始。
人類將刀磨好了,最終捅向自己。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不是人工智能打敗了人類,是人類自己殺死了自己——這是多年以后人類的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