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
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有見過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
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憤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書家講解引導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有自由選擇自己應對外界的權利,也要為自己的內心和行為負責。
負責,并不是沉重、負擔的意思;負責,是將最終解釋權掌握自己手上。
我的RIA 拆解運用
I:
感受源于自身的想法和期待。感受是受到,即感染,是體會,即感想。是外界事物觸碰到我們時,我們的反應。
A1:?
事實
我之前就跟課程老師事先說了排課要求,希望排在什么時間段合適,因為學校課程一切都還沒有定,所以我覺得我的要求也算是合理且提前告知應該是有希望的。哦不對,在我心里 我基本默認為90%是可以實現的。
感受與期待
當后來被告知課程時間安排在完全與我預期不一樣的時間段,我很生氣。因為我期待值很高,結果卻完全違背我的意愿。因為我覺得打亂了我的其他安排。其實老師有說這樣安排原因是因為這個時間段更有精力 學習效果更好。但是我當時生氣,只覺得是他們完全沒考慮或是早已忘記我之前的囑托。
A2:?
行動: 今后,我怎么用?
在這件事情里,其實自己冷靜下來想想,我的出發點就有漏洞,因為我只想的是時間安排,而沒有去想精力因素和效果因素。
就說 今天是第一次在簡書交作業,講真,我內心覺得我寫的東西有沒有偏題,認識有沒有正確,切入點對不對?一切都充滿了疑問。
但是 我認真去想了,頭都想痛了,就算不好,這也是我今天能寫出的最好文字了。但是,就算我知道或許做得并不好,甚至可能很差,但內心還是抱著一絲被肯定的期待。
突然想起那句話:期待越大 失望越大
哈哈哈,所以,我是不是又不該去期待,免得被打擊。但是人性就是這樣,你做了某件事情,就算表現得再不在乎,心里也有一丟丟僥幸被認同的心理。
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并用 RIA 鏈接實踐
所以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這樣:
首先,面對自己的不足,因為不足才會來學習,所有出現的問題都是幫助我成長的。認真做了,不代表就做好了,不代表自己有免死金牌,不代表自己有避免被批評的護身符。認真做了僅說明態度是對的。
我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三方位置上,當個局外人 去看整個來龍去脈,我運用了書中所說的四個感受來源,自己不想故意做不好,但別人也不會沒理由來亂批評。
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內心來解讀不同的期待 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樣就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