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天漢二年,李廣之孫李陵率領五千步卒孤軍深入匈奴單于后方,與匈奴單于部隊大戰,擊殺匈奴部隊一萬多人,最終寡不敵眾,在匈奴大軍的團團包圍下,孤軍奮戰的李陵已是十分疲憊,看著自己五千步兵基本全軍覆沒,漢朝廷的援軍遲遲未到,在一念之間,選擇了投降。
李陵的投降,不僅震怒了漢武帝,也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甚至,漸漸地,改變了中華兩千多年來的歷史進程——這個被李陵改變一生的人,正是太史公,司馬遷。
提及司馬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最著名的,便是凝結了他一生心血的作品,《史記》。這部作品開創了中國史書無數的先河,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中國“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傳說的黃帝時代,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年的歷史。
也許上述司馬遷的成就,是作為一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家,那么這些成就就已經足夠偉大了。《史記》記錄了這三千年的歷史,成為一部通史著作,這在中華民族歷史之中,也是第一次——然而,它不僅僅是一部通史,還是一部紀傳體通史,整部史書由一個個人物的傳記寫出,由不同的人物列傳相互對比,相互印證,便是整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上下三千年。由此可見,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學家,他已經足夠偉大了。
可是,司馬遷他不僅僅是一個出色的史學家,他還是一個文學家,司馬遷寫作《史記》,帶有自己強烈的感情色彩,甚至各個人物的傳記之中,運用了非常多的文學手法,所以魯迅先生才給予了一個非常高的評價,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貫通古今,它記錄了中華民族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的歷史,才不會被時間的長河所沖散,更確立了通史的紀傳體的題材,影響了史學在整個中華歷史的地位,司馬遷已經做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所以,它才被稱為“史家之絕唱”。
而這本書,又帶著司馬遷自身強烈的感情色彩,同時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運用了非常多的文學手法,所以他寫的傳記里面,塑造了一個有一個經典而又富有個性的人物,這些人物形象在《史記》之中定型,并延續千年,比如勇猛無比,豪情壯志的項羽,老謀深算,善于用人的漢高祖劉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李廣等等,這些人物的傳記的描寫都是《史記》之中非常精彩的,所以,它才被稱為“無韻之離騷”。
然而,當司馬遷在完成《史記》的過程之中,是為了整個國家,整個朝廷,整個民族去書寫歷史的時候,他因為為李陵投降而辯護,被漢武帝下令斬首。而漢武帝自己當時也知道,司馬遷的這本書之中,以下犯上,甚至丑化自己與漢高祖劉邦,對司馬遷的痛恨,加之李陵投降的憤怒,使他以重罪處置司馬遷——而這件事,改變了司馬遷,改變了《史記》,甚至改變了中國史學整個的歷史進程,也同時,改變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性人格。
司馬遷犯重罪入獄時,有三種選擇,第一,是直接被斬首,那么《史記》今后便無人書寫了,這部書也許就像《紅樓夢》一般留給后人去續寫,那么就真的成為千古遺恨了;第二,是重金贖命,雖然司馬遷犯的是死罪,但是仍然可以拿錢去贖罪,可是司馬遷為人清廉,何來重金,到頭來,只有選擇第三條路,便是接受腐刑,只有這樣,才能活命,繼續完成自己人生之中的使命。
因為這件事情,司馬遷才深深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在重農抑商的古代社會,司馬遷因為此事,啟發了自己的財富觀,于是寫道這句非常有名的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并且為商人專門列傳,便是《史記》的《貨殖列傳》。
同時,這種命運的悲痛,肉體的磨難,精神的折磨,使司馬遷的靈魂得到了一次升華,使他對于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見解,對于歷史上的人物,有了更加悲切的同情——這次事件使他從根本性地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生死觀,財富觀。
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是《史記》最好的序言,這封書信行文如流水,大量排比,對偶,比喻,用典等修辭手法反復運用,氣勢恢宏,讀起來在蕩氣回腸之中,又愈發悲涼之情,它書寫了司馬遷人生之中坎坷的遭遇,吶喊出了他的悲憤與痛苦,同時又抒發了他的生死觀與堅持完成史記的人生理想。司馬遷如此寫道: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此皆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關于司馬遷的生死觀,他如是說道: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司馬遷談到《史記》的時候寫道: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也許如今的人們都難以想象,一個背負著民族與國家使命的人物,面對生死之間的抉擇,卻能說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句話,他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接受了腐刑,接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與苦痛,卻仍然能堅守自己的靈魂,捍衛自己的夢想,完成自己的使命,這便是司馬遷的人格。
也許今日的我們,總是能拿“蓋文王拘而演《周易》……”這段話自勉,將司馬遷列入中學生的作文素材之中,那是因為司馬遷的精神與人格,已經深深注入了中國人的血液之中,流淌了上千年之久。當我們經受苦難,面臨折磨,也許會想到當年的司馬遷,想到司馬遷的堅韌,想到司馬遷的拼搏,于是繼續迎難而上,發憤圖強。
在司馬遷在史書之中塑造的人物之中,由于司馬遷個人的遭遇,這些人物的精神與形象被司馬遷寫作得栩栩如生,令人不免悲嘆,尤其是他對于悲劇人物帶有的深深的同情:有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后世的伍子胥,發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文仲,以及英雄壯志卻烏江自刎的項羽,以及他筆下的他筆下的虞卿、范雎、彭越,還有一生難封,壯志未酬的李廣——這些人物的悲劇,這些人物的形象,這些人物的命運,在司馬遷的筆下,都帶有著他深深的悲切與同情,以至于他一個個筆下的人物,一個個筆下的故事,都重塑了中國人內心,歷史性的人格。
所以說,閱讀《史記》,不僅僅是了解歷史人物,學習中國傳統經典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從這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之中,理解一個歷史人物深層次核心的人格與精神,去傾聽千年以來,一個偉大的史學家發出的悲嘆與吶喊——這樣,才能更加深刻地去理解歷史,理解人的歷史。因為沒有任何一位史學家,曾遭受過司馬遷一般的殘酷而慘痛的遭遇,更沒有任何一位史學家,敢于暗諷當朝開國皇帝,抨擊在位帝王,甚至用文學筆法,來書寫一段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歷史。
這,也是它之所以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