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開創性的史學著作,它創造了以紀傳體寫史的先河,成為二十四史之首;這又是一個人屈辱奮進的結果,成就了一代史學大家司馬遷彪炳華夏史冊。
二十多年前,一位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后人無法超越,也難以企及,這個人就是司馬迀,這部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約二干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傳統國學精品中唯有《史記》是無與倫比的“百科全書”。
魯迅先生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p>
《史記》與其它史志的差別
1.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它諸史都是紀傳體斷代史。
2.
(1)《史記》充滿愛憎之情。他在寫《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史記·李將軍列傳》寫李廣,對這些悲劇人物的記述《史記》寫的是悲歌慷慨,蕩氣回腸,非常令人感動。
(2)對人物記述融入很多文學的手法。你比如“鴻門宴”,一直被選為我們高中語文課本的傳統教材,達半個多世紀?!傍欓T宴”簡直就是一部小說。
(3)填補了中國歷史上許多人物史的空白。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史記》,歷史上很多偉人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知道,你比如《倫語》的主角孔子。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一篇《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畫了孔子的一生,這是迄今為止有關孔子的第一部,也是最權威的一部人物傳記。
(4)融入作者對封建帝王的批判。司馬遷在《史記》中批判最尖銳的兩個人:第一個是大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第二個是司馬遷生活的當代皇帝漢武帝。司馬遷既寫了漢高祖廣招賢才,最終成就大業的事跡,同時也寫了劉邦心胸狹隘、殺戮功臣、語言粗俗,寫了他很多不良的記錄;對于漢武帝的揭露更是比比皆是,這就是《史記》的實錄精神、批判精神。
司馬遷背景
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史官家庭,行過萬里路,讀過萬卷書,又師從過當時的一些名師,這些都是當時一些普通的史官們所具備的,那么是什么事件讓史馬遷完成了一個巨變,由一位普通的史官變成了一個偉大的史學家呢,是命運!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史官家庭,他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時期的史官。司馬談去世后,司馬遷繼承了他父親的職務,繼續在漢武帝朝擔任史官,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閱讀了大量的宮廷藏書,這些都為《史記》的寫作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如此家學,如此經歷,如此條件的史官,在中國封建社會不足為奇,充其量司馬遷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史官而已。
李陵事件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漢武帝時期,因為外交上的失敗,漢匈關系又緊張起來,漢朝與匈奴的戰端重開,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漢武帝的主觀目的是想讓李廣利借著軍功來封侯。)
同時,為了保證李廣利從軍的順利,漢武帝讓當時的一位名將叫李陵,讓李陵為李廣利去搞后勤保障,《史記》的記載叫“將輜重”。但是李陵不愿意這樣做,他公開提出來,他愿意帶他的五千步兵單獨出征,以分散匈奴對李廣利的軍事壓力。這件事情讓漢武帝心里很不滿,武帝就覺得李陵太不給自己面子,所以就告訴李陵,“我沒有多余的騎兵配給你?!本驮谶@種情況下,李陵帶著他五千步兵出征了。
李陵開局很順利,沒有遇到多少阻力,他特意畫了地圖,派人報告漢武帝進軍的順利,武帝也很高興。但是后來的事情就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因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到了匈奴大單于帶領三萬匈奴的主力。李陵確實很能打,他的五千步兵把大單于的三萬軍隊殺死了幾千人。大單于兵力雖然六倍于李陵,但是占不到便宜,所以大單于就覺得李陵這個步兵太不簡單了,一怒之下,他又把左右賢王調來了八萬軍隊,加上他自己的軍隊,一共是十一萬騎兵對付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在這種情況下是且戰且退,而且是越戰越勇。最后打到匈奴的大單于都覺得這個仗打不下去了,準備撤兵了。但是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個意外的突發事件。
李陵有一個部下,受了他上級的侮辱,一怒之下去投靠了匈奴的單于,然后就報告了李陵這個部隊兩個重要的絕密軍情。
第一:李陵沒有后援部隊,你可以放心地打。
第二:李陵步兵只所以很能打,是因為他依靠一種可以連發連射的弓箭,叫弩機;他弩機上的箭快用完了。
這樣一說,匈奴的單于就覺得有希望了,也不撤兵了,然后集中他的軍隊對李陵發動總攻。李陵當時的軍隊行進在山谷里,匈奴的軍隊是在兩邊的山上,往山谷里扔大石塊,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士兵死傷慘重。李陵就覺得這個仗打不下去了,而且是箭也沒有了,決定分散突圍。在突圍中他的三千士兵,只有四百人逃回來了,李陵的副手陣亡了,李陵也被俘投降了。
李陵事件對司馬遷的影響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漢武帝耳中的時候,漢武帝是震怒,非常生氣。大臣們看到皇帝生氣了,輿論是一邊倒,大臣們紛紛要求一定要嚴懲李陵。
就是在這個時候,漢武帝看到了他身邊的司馬遷,就問他什么看法。司馬遷看到武帝非常生氣,他為了寬一寬漢武帝的心,司馬遷就講了三點。
1.李陵是個國士,(一國之中最優秀的人才)他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報效國家。
2.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大單于數十萬騎兵打了十幾天仗,且戰且退,他殺的敵人遠遠超過了他五千步兵的人數。雖然李陵戰敗了,但他立下的功勞足以吿慰天下。
3.李陵不是真降,是偽降。李陵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會報答漢朝的。
司馬遷的話剛剛落地,漢武帝是龍顏大怒,立即把司馬遷下到牢獄之中,罪名定為“誣上”。
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被打入死囚牢,判了死刑。按照漢代的規定,被判為死刑的人有三種選擇:
1.伏法受誅(等著被處決)。
2.以錢贖命(拿錢去買命)。
3.接受宮刑(宮刑就是閹割男子的生殖器官)。
此時的司馬遷己經開始在寫《史記》有一段時間了,如果這個時候他接受死刑的話,那么《史記》就完了,也就寫不出來了;既然不能接受死刑,那就只剩兩條路,第一拿錢來,第二接受宮刑。司馬遷雖然是太史令經常在皇帝身邊,但是收入一般,拿不起錢;司馬遷既不想死,也拿不起錢,所以只剩下一條路可走了,那就是接受“宮刑”,所以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接受了宮刑。
李陵事件對司馬遷的影響主要有。
一、身份另類
(一)男人的另類(司馬遷以前的身份是中央政府的一個官吏;接受了宮刑以后,他成了一個不是太監的太監)
(二)士大夫的另類(不被士大夫階層接受)
3.文化人的另類(不被文化人接受)
二、終身羞辱
司馬遷在談到自己接受宮刑以后,說過幾句非常沉痛的話。
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司馬遷《報任安書》)
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司馬遷覺得自己接受宮刑以后的恥辱和痛苦,與他的生命是相伴的。
三、才命相諱
司馬遷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是李陵之禍的這個命運,讓他的才和他自己的命發生了尖銳的沖突。所以司馬遷又寫到:
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司馬遷《報任安書》)
接受宮刑以后,司馬遷被迫從一個被人們看不起的社會最底層的那個社會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歷史,所以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他接受宮刑以前和二十四史的其他史學家對人物的評價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首先,改變了司馬遷的生死觀。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其次,改變了司馬遷的金錢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再次,改變了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司馬遷的“高帝乃大喜”,把一個開國皇帝劉邦對開國功臣蕭何的猜忌心理,揭露得淋漓盡致。
漢武帝借“李陵事件”戕害了司馬遷,他也改變了司馬遷的人生軌跡,同時,漢武帝的作為也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史學家和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史記》。
感謝閱讀,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