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是在一本雜志上,不過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介紹就已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從片名看像是中國的,這次觀影才知道是部法國片,偏僻地區的任教歷程,中國這種類型的片子倒是很多,但能做到讓影片自然如風的,我是第一次看。
從前期壓抑的心情和建筑開始,禿頂的馬修,一個過氣的音樂家,當起了代課老師,面對一群頑劣的學生,中國式的劇情該是用心感化了,但影片卻別出心裁才的以音樂的優美旋律教化孩子,只是那冥頑不顧的院長卻始終追名逐利,逃避了音樂的洗禮。
我想他代表的大概如今沉醉功利的那群人,功利沒什么不好,但不能放下自己的責任,他以人的普世價值為借口拋棄了教育的責任,理應在結局被唾棄。可影片之外還有多少人沒被唾棄?
拋開這個令人厭惡的形象,片中還有皮埃爾這個形象令人沉思。總是做著違心的壞事,在生活中迷茫墮落,馬修攜著音樂給他的生命帶來一絲曙光。他喜歡音樂,不是為了研究學習,不是為了追名逐利,僅僅是因為開心。
正因為愿望如此單純,他的音樂天賦才發揮的那么淋漓盡致。憑著最初的熱愛去歌唱生命總是不會錯的。
正如那天女公爵蒞臨輔育院,孩子們鄭重的站好開聲合唱,他因為犯錯在一旁罰站,眼里卻閃爍著想要加入其中的渴望,當馬修用鼓勵的眼神對他舉起手來時,他懷著被寬恕的喜悅和一腔熱愛放聲歌唱,那一刻仿佛夜幕拉開,輕柔的夜晚飛舞在旋律與風中,夜里河水潺潺,長河盡頭是詞中比夜還輕柔的希望。
一曲《黑夜》猶如天籟之音般滌蕩人心。
馬修欣慰的笑了。
之后他并沒有和院長爭奪創立合唱團的功勞,他始終執著的,不過是音樂,僅此而已。
即使他沒有來到池塘底,我想他依然會重新打開曲譜,就像那晚他心情澎湃,決定放棄之前不再作曲的誓言,就著昏黃的燈光,伏案作曲,虔誠地說——
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