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課拖堂了,跟朋友聊到這件事,朋友心血來潮,說“來來來,你給我上個課吧,還原一下你下午的課堂?!苯蛔∷偃龜x掇,于是我就開始一本正經(jīng)地講起來。
他是想逗我開心的,還不時扮演一下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但是,當我講到一個演講的小技巧時,他打斷了我。
我說:當你的眼睛看到哪里,你的聲音就能到哪里,因此,公眾發(fā)言的時候,要有意識的把你的目光投向現(xiàn)場的后排,而不是僅僅看到你面前的人那里。
他對此表示強烈的懷疑:那我要是看著星星呢,我的聲音也能過去嗎?我再三說這只是一個表達技巧,或者說是一個心理暗示,他就立刻用別的例子來反駁我。我承認,在反駁他這方面我一直沒贏過,因為他總是有理有據(jù),一來二去我就有點煩,不想再在這個問題上爭論了??墒撬制环攀?,情急之下我脫口而出:這個對你當然沒什么用,反正你也沒機會上課,也不會在公開場合演講。
他沉默了一下,然后就真的沉默了。我知道這句話說錯了,想要換別的話題時,他已經(jīng)沒了興趣,最后不歡而散。
兩個人溝通的時候,主要媒介當然是語言,但是非語言因素——比如動作、表情、情緒——都會影響語言表達效果,影響溝通的效果。
同樣的一句話,如果是用完全輕松的情緒和語氣去表達,對方會以為這僅僅是開玩笑吧。
回想當時我說這句話是的情緒狀態(tài),是不是已經(jīng)開始陷在爭論的煩躁之中了呢?所以,他從我的話里聽到的,不僅僅是那句話的意思,更從我的情緒中,感受到了不耐煩的負面情緒,因此,那句話也就飽含了帶有“人身攻擊”的負面意義。
回想一下我們在溝通時經(jīng)歷的失敗場景:爭執(zhí)、吵鬧、嘲諷、斥責……其中是不是都包含著令人不快的負面情緒,而且語言的內(nèi)容會讓情緒變得更加惡劣,情緒反過來又會加強語言的惡意,如此陷入惡性循環(huán)。
今日反思內(nèi)容:要想好好說話,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情緒沒控制好,寧可暫時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