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端午了,大街小巷里隨處可見賣粽子的,面前放著一只桶或一個大盆,里面冒著熱氣,旁邊豎著木牌,上書:豆沙粽、蜜棗粽、黑米粽、花生粽,一元一個。
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懸菖蒲、蒿草、艾葉,喝雄黃酒等。我們這里要吃粽子煮雞蛋、懸掛艾草、系五彩繩。
先說包粽子。準備工作是早幾天就開始做了的。去村后面的小河邊剝蘆葦葉子,盡量挑寬一些的,回來放水里泡上。五月初四那天,媽媽就把糯米也用水泡上,直至糯米微脹,咬起來有酥酥的感覺就可以開包了。端午的一大早,我們才起床,就看到一盆熱乎乎的粽子和煮雞蛋放在院子中間的磨盤上,白線纏的是蜜棗的,纏繞紅線的是花生的。裹著綠色外衣的粽子和白生生的雞蛋,顏色煞是好看。雞蛋是和粽子一鍋煮的,沾上了新鮮蘆葦葉子的清香。爸媽每人兩個,我們每人四個。我拿了雞蛋總是先挨個碰撞,留下蛋殼最硬的那個到學校和同學撞蛋玩。其余的和姐姐換著吃,我愛蛋清,她愛蛋黃。
至于五彩繩,我們叫做“絨”。端午節(jié)前幾天就有賣貨郎或走村串鄉(xiāng)的小販進村來賣,家家戶戶都得買。五個顏色的絲繩纏在一起,根據(jù)需要剪成長短不一的,剪子把手上系一節(jié),老爸的錫 酒壺嘴上系一節(jié)。最重要的,小孩們的脖子里、手腕上、腳脖子里都要系上絨。大人們幫我們系好絨后,就蹦跳著出門找小伙伴比比誰的顏色更鮮亮了。這絨一旦戴上,就不能隨便取下來了。必須等端午后的第一場雨下了,把它取下來扔到雨水里讓它隨雨水流走。據(jù)說這樣可保平安健康。
長大后離開家,就算不是端午,想吃粽子的愿望也是極易滿足的。君不見,如今的高速路各個服務區(qū),嘉興粽子成了供應旅客們的必備代餐食物。
還是去年的端午前,我在大街上看到一個挑擔小販賣彩線的。近前一看,這壓根兒不是我小時候的那種很柔軟絨乎的絲線,而變成了一根根絲滑清爽的棉線,當即興味索然。
端午每年都過,童年只能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