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是不是都一樣
不敢確定,只是猜測,所有人在初識文字時,都會有一個文學夢。我的夢始于《匆匆》,與她相遇是在寫著“九年義務教育”字樣的語文課本。
那是記憶中第一篇散文,愛上她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散文都應是這般輕快的筆調。后來亦步亦趨地模仿,只不過一直很不像樣。
不出所料,幼時的夢境容納不下日漸成長的軀體,偶爾偷偷寫下的隨筆也會在自娛自樂后銷毀掉。
可能是周遭不如意之處甚多,想尋塊無人知曉的凈地發發牢騷;也許是傾慕文字構筑的美侖美奐的世界,而幻想自己也能有開天辟地的神通。
若干年后,終于再度提筆,繼續自娛自樂,試圖冷眼旁觀喧囂。
執筆之念既起,自然也會遭遇困頓。最讓人抓狂的莫過于明明有話要說,卻詞不達意。又或者寫至半途,突覺不合心意,重頭再來,難免浮躁。
每每無處發泄時,總是心生挫敗猜想自己天賦太差,去人遠矣,然后加以肯定。繼而質問自己,為什么還要寫?
明明不想再受這種煎熬,而膚淺而功利的原因又不足以真正解答更深層次的驅動力,我疑惑,后苦思不得。
幸而前輩們畢竟是前輩,書中自有顏如玉善解人意。
02 繁花落盡子規啼
提到史鐵生,你大概會先想到他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時的微笑面容。他失去知覺的雙腿,是命運的不公,卻也是中國文壇的大幸。
肉體過于沉重的枷鎖,讓他的魂靈專注地發散至無垠時空的每個角落。
他在幽暗的小屋里冥思數年,人類思想領域的概念怕是被他揣摩了千千萬萬遍,這份深度當是極為可信的。
他給寫作意義最初的的闡釋是在《答自己問》中:
“寫作是為了不至于自殺。”
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萬念俱灰的殘疾人對寫作的功利看法,雖則他的生命當時看來,已被繁華拋棄。
須知每個人的心理都是一樣的脆弱,脆弱的極端惡果便是自我毀滅。而寫作,真真切切是對癥的一劑良藥。
“寫,真是個辦法,油然地通向著安靜。寫,這形式注定是個人的,容易撞見誠實,容易被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場之外遭遇心中的陰暗,在自以為是時回歸零度。把一切污濁、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去檢查,勿使偽劣的的心魂流布。”
這于我杜鵑啼血般的嘶鳴,格外沉重。
你會不會在某一次把心中所想盡數付與紙上,仔細端詳,跳脫出來審視,才恍然自己堅信的未必是對的,自己做過的似乎并不是那么心安理得。
何以至此?
只因文字雖出于你手,附著的滿是你的情感,但只要落于白紙,它便是一面真實的鏡子。你說出口的話,可以后續許許多多借口粉飾,但文字既成,容不得你半點狡辯。
你的委屈與怨懣,他人的千般不對;你思想中的偏執,他人生命中的堅持,纖毫畢現,也許剎那間位置調換。
03 人生何處不修行
李世民曾言: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文為鏡,觀照自身,我們開始學會諒解他人,試著正視自己,三觀不斷被修正,心靈漸臻圓滿。
宮本武藏本年少輕狂,后以劍入禪,乃至神武不殺。劍本兇器,主殺伐,以劍為鏡也可參禪,得道。生在世間,就已經踏上了一條長長的修行之路。
史鐵生說,人生有三重困境:
因無法全身心地溝通而孤獨,因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而痛苦,因死亡的虎視而恐懼。
執筆的剎那,你有了與更深層次的自己溝通的機會,能以旁觀者的眼光來梳理紛雜的欲望。更不用說,你的文字和你的思想一定比你生命存在的時間長得多。
欲求大歡喜,只得一路前行,以期遇見更好的自己,在每時每地巍然而立。
04 道阻且長?
提筆不難,無須天分,無須學識,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可尋白紙揮毫。
就如同史鐵生在《隨筆十三》里對作家的質疑:
“世界上那么多人憑什么單要聽你們幾個人叨嘮?人間那么多幸福快樂,困苦憂傷,為什么單單你們幾個人有訴說的機會?幾十億種生活,幾十億種智慧和迷惑,為什么單單選取你們的哪一點點兒向大家公布?我覺得這事兒太離譜兒。”
我倒以為,最低標準的寫作充其量是個體力活,要抽出時間,書寫或者碼字倒是很累人的。執筆之后,自然開始想要寫得更好,只要不曾放棄,定會讓自己看得滿意。
寫出來的東西可能讀者寥寥,甚至無人問津,但又有什么關系?
斷章取義一句俞灝明的歌詞:
“就算沒觀眾,自己第一個被感動。”
如今,文字借網絡的溝渠四處流淌,每個單獨個體都可以是既接收,又輸出的終端。只要你愿意執筆,縱使文筆樸拙,情節不夠曲折,總會有人在聽你的低語訴說。
而二十余年前,先生就已展望:
“我希望未來的寫作是所有人的一期假日,原不必弄那么多技巧,幾十億種自由坦蕩的聲音是無論什么技巧也無法比擬的真實、深刻、新鮮。我希望寫作是一塊夢境般自由的時間,有限的技巧在那死去,無限的心思從那流露,無限的欣賞角度在那生長。當然,良辰一過我們還得即使醒來,去種地,去打鐵,上下班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
你看,這個時代是多難得的美好時光。你趕上了,你的思想,你的故事,可以輕易與別人的相碰撞,撞出絢爛的煙火。
也許未來作家這個行業真的會消失,因為每個人都成了寫手。
而你的朝九晚五,也可以是為了在夜半觀照自我,放魂靈飛舞于天涯。
我在此時拾先生牙慧,勸君共看這一場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