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噉3000年儒學,讀懂中華文明之根
先秦 儒學的起源
周朝因襲商朝制度,重新規范秩序周公旦制禮作樂,成為儒學源頭儒學的開創
孔子晚年潛心整理古代文獻
有教無類,培養弟子,開創儒家儒學的分化與傳承
一子貢:投身于政治、經濟活動中
曾子:注重道德修養,培養了孔子之孫子思
有子:因長相酷似孔子而得到部分弟子推舉
子游:對古典文獻和禮樂教化深有研究
子夏:培養大量弟子,為儒學傳播做貢獻
孟子:亞圣,在儒學遭到挑戰時重振道統
荀子:批判地吸收百家思想,系統性重建儒家
秦漢
懦家第一次毀滅性打擊
秦始皇重用法家,為一統思想不惜焚書坑儒黃老學與儒學地位同等
漢初休養生息,推行黃老無為思想
在竇太后當權時,漢朝“外示儒術,內用黃老儒家進入黃金歲月
-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懦術’雜糅了陰陽五行說的《公羊》學成為當時權威儒家思想僵化儒學經學化
用懦家經典解釋法典,指導政治與日常生活
東漢時《公羊》《穀梁》《左傳》三傳掌握法典解釋權經學讖緯化
用懦家經典解釋自然現象,并與人事政治相關聯如:君主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禍以示警告
魏晉南北朝
儒學玄學化
魏晉時期出現規模不小的道學熱
王弼等人“援道入儒”,以簡潔概念改造儒學
裴顏、郭象分別提出“崇有論""貴有論”反對玄學化“竹林七賢”對現實的批判
批判統治者利用名教、曲解懦家期望儒家能回到早期形態中儒、佛、道融合
佛教在東漢時傳入,魏晉盛行,又與道教合流儒學雖仍為官方意識形態,但在民間佛道更盛在南朝,儒佛逐漸走上融合
在北朝,儒學仍保持淳樸求實的特點
④ 隋唐
儒、佛、道三教合一
為解決隋朝建立思想問題,王通提出"三教可一唐初為解決三教復雜的沖突,同樣倡導“三教合一重整儒家經典
李世民為提高儒學地位,有意整理儒學顏師古、房玄齡、孔穎達等人花二十余年整理懦家經典,修訂《五經正義》儒學重新官學化
儒學成為知識分子通往仕途的“敲門磚’ -官方懦學日趨僵化,民間詩文、佛教更盛韓愈重建懦學道統,倡導古文運動
宋遼夏金元
理學的開端
趙匡胤稱帝后竭力褒揚孔子和儒學
“宋初三先生”開始探究需學身心性命義理之學成為理學開端理學奠基者
-周敦頤:提出“心性義理”探究性命道德問題張載:提出泛愛論與“窮理盡性”等思想邵雍:探討宇宙本原及其演化規律理學體系構建者
程顥:認為“理者,天也”,理心一體,萬物皆在我心中程頤:認為理是客觀事物的道理,一物有一理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
集結四書,并給予極高學術地位
構建龐大的思想體系:理氣,太極思想心性問題;修養論;天理與人欲之辨
明代
理學官學化與式微
在宋代,朱嘉的理論并未得到重視,到了明代,統治者才開始提出官修理學一理學成為明代八股取士的唯一學術根據心學的崛起
理學官學化后逐漸失去生命力,民間開始流行心學王陽明
對理學”格物致知”提出批判,強調身心的修養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提出"致良知""萬物一體之仁清流運動
明朝末年,以東林書院為中心,顧成憲等人以程朱思想為宗,抨擊心學,提倡救國務實之學西學東漸
利瑪賽和其他傳教士帶來了西方文明,也對中國文化表達了極大的尊敬,中西文化交融,空前繁榮
⑦ 清代
乾嘉漢學興起
康熙后,西方文明在華中斷
文字獄頻繁,知識分子動輒得咎,只得研究訓詁之學部分有識之士研究“漢學”,反對理學儒學道統重建
一龔自珍:重新研究《公羊》學,尋找擺脫危機的方法一林則徐、魏源:睜眼看世界,吸收西方文明曾國藩:提倡經世致用之儒學
一康有為:晚清今文經學集大成者,用以指導改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