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學三千年》之想

? ? ? ?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造字文化。 “儒”由一個人和一個需組成。滿足別人的需求,簡言之“利他”。所以儒家的文化能為他人著想,核心思想是“仁者愛人”。儒最早為讀書人冠名,書生給人溫文爾雅的感覺,有親和力。直到現(xiàn)在為止,讀過書的和沒有讀過書的人很容易分辨出來。正如那句話“如今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也是同樣道理。而儒也有柔弱的意思,所以稱讀書人為“儒生”。另外,儒家重“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響著后世儒生,于謙、文天祥、王陽明、曾國藩都有著盡忠報國、矢志不渝的浩然之氣。這就是儒家文化留給我們的民族氣節(jié)和幾千年文明的紐帶。儒學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如果把我們的歷史比喻成一本竹簡書,每一片竹子是一個朝代,那么穿起這些竹子的繩子就是儒學。

? ? ? ? 儒學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離我們很遠,從生活的角度來說離我們很近,孔孟之道,理學,心學,樸學,都是不同時代的儒學,儒學一直在我們身邊,一個人的三觀中就有儒學思想,論語里的一句話可能就是你的世界觀。堯舜禹時期的“五教”也就是孟子所解釋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不正是我們做人立世的儒學體現(xiàn)嘛!以前儒學教育的主要是讀書人,要在求學入世的過程中來實現(xiàn)自我完善,不像道家那樣隱逸,也不像佛家那樣普渡眾生,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傳遞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都是“書生”。擔負著治國救世的大任,可是儒學發(fā)展至今,我認為它是可以普渡眾生的,因為儒家修行的方法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明天的自己更好這種愿望是每個人所追求的,也是認同的,“腹有詩書”未必能讓你入仕報國,但是一定能讓你看起來相貌堂堂,氣宇不凡。

? ? ? 歷史是人書寫的,文明是人傳承并發(fā)揚的。孔子、孟子、董仲舒、韓愈、張載、朱熹、王陽明、曾國藩…等等這些人的名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知行合一"…等等這些經典語句,不管我們文化程度如何,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這就是我們骨子里的儒家文化。

? ? ? 中華文明史五千年,儒家思想在三千多年里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時間能證明一切,毋庸置疑,孔子的(儒家思想)思想是有價值的,既使是在物質文明極度發(fā)展的當下,依然對我們具有指導意義。

? ? ? ? 《中國儒學三千年》讓我們知道了三千年來,有那么多人在討論、在思考、在傳播、在傳承并發(fā)揚儒學思想,讓我們了解了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祖祖輩輩前人安身立命的哲學思考。

? ? ? ? 創(chuàng)造離不開舊有的知識,繼承才能傳承,傳承才能發(fā)揚光大。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當然有些觀念也在變化,儒學的歷史,也是文明進步的歷史。我們要多學習一些傳統(tǒng)經典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借鑒與承傳并行,讓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