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要堅持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養成習慣。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們的習慣比我們想象中多得多。有的是能很容易意識到的,比如每天起床后會先上廁所再刷牙再洗臉然后一杯白開水,天天如此;有的則沒那么容易發現它們的存在,比如,你知道大部分人進入商場后會習慣性向右轉嗎?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的選擇都是出于自由意志,這沒錯。但選擇也都是深層的習慣使然。若這些習慣被他人掌握,就能利用習慣來引導我們的行為。商場經營者在掌握了人們進入商場后向右轉的習慣模式后,會將那些最賺錢的商品安排在商場的右側,提升顧客發現并消費它們的可能性。
不由悚然一驚。
我們都太習慣于習慣,因此反而容易沉溺習慣,不辨真相。于是,閱讀《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也成為一個不斷發現和審視的過程。
閱讀前給自己提問:習慣是什么?習慣是怎樣形成的?習慣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至此也可以一一解答了。
習慣是什么?
說得通俗一點,習慣讓大腦開啟自動模式。在接收到某個固定的信號后,大腦就不再費勁去計算決策,而是有一連串的行為會自動隨之展開。行為結束,會得到令人期待的獎勵,心滿意足,于是鏈接再次得到加強,下一次信號出現時,大腦會再次自動循環相同內容。世界上還有什么比不費力氣就能得到好處更令人開心的事么?看來這個道理大腦也懂。
這一過程可以讓我們見出習慣的三要素: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它們構成習慣回路的鐵三角。
“第一步,存在著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并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則是獎賞,這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回路,以備將來之用。”
而習慣回路之所以能運轉起來,是因為它能創造神經渴求。我們把暗示和特定的獎賞關聯起來,暗示一出現,就好像已經得到獎賞一般,大腦中就出現了潛意識的渴求。渴求驅動習慣。
習慣是怎樣形成的?
找到觸發渴求的方式讓創造新習慣變得更容易。或者說得更準確一點,不是創造新習慣,而是改變舊習慣。
習慣是不能被消除的。大腦形成某一組習慣回路后就會一直存在,無論好壞。對待自己搭建起的回路,大腦可不分什么好壞。雖然如此,但習慣是可以被代替的,這需要用到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
“習慣的黃金法則:如果你用同樣的暗示,提供同樣的獎賞,你就可以換掉慣常行為,改變自己的習慣。如果暗示和獎賞不變,幾乎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換句俗語來說,就是舊瓶裝新酒。”
但這還不夠。壞習慣容易復發,要堅持需要動力。此時我們就需要借助信仰的力量。并不一定是宗教信仰,但至少得相信著自己能夠改變。這樣一個想法,會幫助你在重塑習慣的道路上熬過艱難的時刻,直到新習慣真正形成。而大多數時候,只有在團體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習慣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單個的習慣我們都清楚它的作用,但事實上,習慣是有連鎖效應的。有一些習慣比起其他習慣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即核心習慣。如果找準核心習慣,就能利用它啟動一個進程,一環套一環讓其他習慣也隨之改變。
突然想到自己剛開始跑步時的情況。自己最喜歡的是清晨跑步,人少,安靜,空氣好。于是早上起床后就直接換上跑步衣服,洗漱,準備好裝備,出門。慢慢發現,要想晨跑狀態更好,晚上睡眠時間得充足,所以就得早睡,然后開始調整作息。要早睡,就必須提早完成以往各項堆到晚上才做的事情,于是又開始調整每日事項的完成時間……就這樣,一點點地將自己的整個生活狀態梳理了一遍。我想,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吧。
當然,事情進行得并沒有說起來那么輕松。剛開始會覺得很累,好像必須用很大的力氣才能完成計劃。甚至,以往的壞習慣也會時不時跑出來,于是還得花力氣打壓。畢竟,意志力并不是一旦擁有就可以無限提取,而是會隨著消耗而減少,但也可以得到鍛煉,就像我們的肌肉力量一般。
“這就是意志力轉化成習慣的過程:在困境發生之前想好解決措施,然后在困境來臨時依法處理。”
而習慣的力量真正可怕的地方,還在于它的社會作用。原來,那些社會運動得以發起并開展的根源,也能用習慣加以解釋。
“運動的起因是友情或者親密的熟人之間牢固的聯系所形成的社會習慣。”看到陌生人遭遇不幸,我們會同情,但還不至于會奮起為他而反抗。但若對象是與我們關系親密的人,我們會更愿意冒險。
“運動的發展在于群體的習慣,以及社區與黨派之間脆弱的聯系。”人與人之間有親密的強聯系,還有一種“弱聯系”。善于利用這種弱聯系的,都是我們平日里所謂人脈廣的人。要促成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就得善用這種弱聯系所帶來的同伴壓力,這是一種社群或鄰里之間自發建立起來的義務感。就好像是一種身份標識,有同樣的行為才會被承認為是團體的一份子,否則便會遭到排斥。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可以理解為從眾心理。
“運動的持續在于運動領袖讓參與者形成了新的習慣,樹立了新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感。”習慣的黃金法則同樣適用于集體,領導者要學會將運動宗旨化為具體行為,嵌入到人們慣常習慣中。并且賦予參與者適當的權力,讓他們切身感到這是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從而才能讓整個進程自我推動。就像一個巨大的習慣。
讀者實踐指南
最后,作者還很貼心地附上一份《讀者實踐指南》。不愧是研究心理學的,知道大家都對所謂“秘訣”更感興趣。
一共四步:
找出慣常行為。也就是習慣中最明顯的部分:做了些啥。
用各種獎賞進行試驗。停止慣常行為,多次嘗試各種可能的獎賞,看得到了哪種獎賞后,能讓自己不再繼續心慌,想去完成慣常行為。
將暗示隔離出來。大致五類: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其他人,之前緊挨著的動作。
制訂計劃。保持暗示和獎賞,替換慣常行為。
每一個習慣是一個整體,同時又是某條行為鏈中的一環。無數的習慣構建了我們現有的生活,無論你是否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從今以后,我希望自己能手握每一塊習慣積木,主動搭建一座我想要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