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連著曬了一個多月的太陽,這兩天下了幾場雨,是撿拾菌的最好時機。而三八菇就只有這段時間才有,說到它,就忍不住咽口水,這種菌非常美味,據說人工無法培植,因此每年這段時間的三八菇就成了奇貨,難得遇到,價格奇高,有時幾朵就要百元左右。
? ? ? ? 今天朋友一早拎來了約十串三八菇,都是初長出的沒有一朵開繁的,品相很好,這應該是最佳采摘時光間采摘的,很是難得。于是約了幾個朋友共同品味。
? ? ? ? 三八菇是我們老百姓叫的,它的書名是什么呢?從百度百科上查了一下,得知三八菇的書本名稱為雞樅菌,現有多種寫法:雞樅菌、雞縱菌、雞棕、雞棕菌、三八菇(遵義)、三大菇(川南)等。又稱夏至菌(廣西)、傘把菇(云南、貴州、四川)、樅杠菌(川東北)、雞肉絲菇(臺灣、福建)、豆雞菇、白蟻菰、白蟻傘、黃雞樅(福建、廣東),粵北地區也叫夏至菇或夏至菌客家系人稱為箭頭菇,在攀枝花俗稱為三堂菌。四大名菌之一,在食用野生菌中為珍品。
? ? ? ? 雞樅菌肉厚肥碩,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含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蛋白質、脂肪,還含有各種維生素和鈣、磷、核黃酸等物質。雞樅的吃法很多,可以單料為菜、還能與蔬菜、魚肉及各種山珍海味搭配,可無論炒、炸、腌、煎、拌、燴、烤、燜,清蒸或做湯,其滋味都很鮮,為菌中之冠。雞樅僅西南、東南幾省及臺灣的一些地區出產。以貴州產得最多,四川攀西地區6-8月較多野生,云南與貴州交界處偶爾會出現。
? ? ? ? 《黔書》:“雞樅,……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以其從土出,故名?。”雞樅多產于滇南?一詞在《本草綱目》《玉篇》、《正字通》等字典中有均有記載。
? ? ? ? 據說雞樅菌生長有特性,它如一年在這地方長,不擾動它,第二年它還會在原地方長,這叫“雞?窩”,什么時出窩,也如約定了般不爽。這雞縱出頭的“窩”下,必有一種類似白蟻巢結構的土塊。若動蟲遷,第二年此處就不會有雞樅了。
? ? ? ? 采雞樅也是考究的事,首先雞樅窩切莫告訴他人,其次要抓緊時機。雞樅以頂上傘蓋未張時最鮮嫩肥美,若候其出土,傘蓋一張,馬上“紛披”,肉就老了。采了雞樅,要根部涂點濕泥,可“養”它一二日,日子過了則菌干如柴。
? ? ? ? 我們老百姓最常用它來做湯,不需要過多的調料,只需幾片肉、放點鹽和蔥花,就會成為一盆美味,如果能用它煮面吃,那真是珍稀佳肴,一年也難得一次。
? ? ? ? 因其稀少價格高,讓有些不良小商販用茶樹菇冒充三八菇,我去年就上過一次當。好在都是菌類也沒收太高價也就任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