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思慮是什么?
思慮過度是指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到單一事件中無法自拔。也許你對過去的一些事情感到后悔——“我當時不應該那么做的!”——或者對未來的一些事感到焦慮。你也可能對將要進行的決策過度思慮。在這些情況下,你可能會翻來覆去的分析。
無論哪種情況,過度思慮可以簡單地被認為是一種讓你無法去思考其他事情的狀態,并且這種狀態對你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
立即行動
如果你在一件可以立即采取行動的事上過度思慮,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將其付諸行動。這并不是說你應該突然跑去把事情做的很好,而是說你要開始向前第一步。
舉例說,你打算搬到一個新的城市居住,但無法說走就走,如果你坐在這里一直考慮搬家流程,你將會無休止的陷入到這個流程的思考之中。所以,重要的是“去做”。在這個例子中,你可以開始實質性的計劃,列出一個你想要去的城市清單。著手開始調查房價、工作機會以及其他信息。制定一個開銷規劃,明確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以時間線的方式將事情明確下來。你做了什么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做點什么,使得你過度思慮的想法能夠向著實質性的目標靠近一步。制定這些計劃和比較各種信息很可能會幫助你達成你的決定。
搬家是一個相當簡化的例子。但是解決這個例子的一系列操作步驟是適用于一切你所憂慮的與未來相關的事情。無論是想要辭職另謀高就,還是想要邀請某個心儀已久的人約會,你都可以描繪一個行動化的藍圖來使你感覺更好。著名作家鮑勃?米格蘭尼總結到:
“將自己從過度思慮中解脫出來的一個小竅門是:將我對未來的無盡擔憂轉變為工作上的勤奮努力。采取行動,邁出第一步,在你的半成品上不斷付出實際行動最終會為你的心靈帶來美妙的解脫。每一次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無止盡的憂慮時,我就會使自己動起來,比如從我坐著的地方站起來走到電腦旁,寫點東西或者潤色我的書。有時候出去在我的菜園子里種種番茄。如果是在工作期間,我會把如何提高自己作品質量的想法寫下來,或者從事一些令我十分感興趣的事。
正如我們先前指出的,“開始著手去做”正是秘訣所在,也是你在過度思慮的時候最重要的解決辦法。我們容易過度的思慮是因為我們對失敗的恐懼,但是如果我們開始去進行工作,這種恐懼很快就會消散的。
主動轉移你的注意力
有時候你沒有辦法采取行動,那么克服過度思慮,你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讓自己分心。一個愛好,一個小任務,或者一個小活動,都能占據你的頭腦。當你從事這些的時候,你就能讓自己放下那個焦慮的想法,最終這些無休止的想法會消失在你的腦海中。
就個人而言,我在產生過度思慮想法的時候會去健身。健身能夠讓你的大腦停下來,有一段時間的休息,從而從困擾著你的愚蠢想法中解脫出來。村上春樹將這種感受在他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描述為虛空(the void)。
“我只是在跑。我進入到了一種虛空中。或者我應該將其描述為,我跑步是為了獲得這種頭腦的虛空狀態。但是正如你所預料到的,時不時會有一個想法溜進這種虛空中。人們的頭腦無法徹底的空白。人類的情感還不足以強大或者堅韌到能夠維持這種虛空之境。在我跑步時侵入的想法它們沒有內容,只是隨機產生然后匯聚于虛空附近的想法而已。當我被他人不恰當的批評,或是被誤解的時候,我會比平時跑的路程稍微長一些。通過這種讓身體疲憊的方式,我似乎可以將自己的一部分不滿發泄掉。
當然,運動不是達到這一狀態的唯一途徑。將自己投身于任何能夠讓頭腦放空的事情中,集中精力在當下要做的事情上。對我來說,運動是我達到這一狀態的有效途徑,因為我可以強制自己開始運動(注:對我來說我喜歡散步和靜坐)。如果我開始過度思慮一些事情,我就很難再去調動資源思考其他問題。我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已經有過太多次,因為一個想法突然在我的思緒中出現并揮之不去,使得我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之中,這讓人非常惱火。因此,像村上春樹一樣,我也會一直跑步,盡可能清空自己的雜念。
對于其他人來說,冥想是清空自己大腦的好方法。比如,許多處理焦慮的技巧,像是聽音樂或者進行私人的宗教儀式都能夠幫助你從思慮中解脫出來,但是如果你并不處于一個合適的空間的話,這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不要再討論它
在面對那種我們多數人都會對其過度思慮的困難決策時,向他人尋求幫助是很自然的選擇。然而這通常意味著我們將一個問題分享給其他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同樣會過度思慮的人。
正如我們所指出的,過度思慮可能會導致不好的決策。當你和許多人分享問題并獲得的更多相關信息的時候,你可能會更加困惑,從而更加過度的思慮。現代的心理學是這樣解釋你腦中的過程的:
人類的頭腦討厭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暗示不可控,隨機以及危險。當我們注意到有遺漏的信息時,我們的大腦會升起一面紅旗并且說:“嘿注意了!這個信息可能特別的重要!”我們可能會過度估計這些信息所帶來的價值。我們的頭腦自帶一種假設,既然我們消耗資源來鎖定信息,那么這個信息一定是有用的。
我們都想要從他人那里得到細節與信息,但是知道什么時候停下來可能會更有益處。當我們限制信息量的時候,我們能更有成效的看待它們。心理學家Gerd Gigerenzer將這看作是“選取最佳”策略:
“選取最佳“意味著你只進行必要地最小程度的推理和計算,之后你就可以停下這個進程去做別的事情。舉例來說,如果在一次決策中你有十份信息需要權衡,但是其中一份信息明顯更加重要,那么這一份信息其實足以支撐你做出選擇。你不再需要其他的信息了,其余的信息只會讓事情變得復雜,浪費你的時間。
假如你對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過度擔憂,比如你的人際關系,或者工作上的失誤等,限制你之后進行交談的人數也能幫助你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容易一些。
過度思慮的成因
有時候我們會過度思慮只是因為我們還有能力這么做。我們可能會一次又一次陷入對同一事件的反應之中,或者試圖從可以設想到的所有方面對一個觀點進行分析。在數日的失眠和經常性的長時間思考之后,我們終于窮盡了所有的可能。心理學家建議,即使我們的大腦在遺傳角度上就是易于思慮過度的,你還是可以將這個過程變得對你有利那么一點。這是他們對問題給出的定義:
無論是擔憂人際交往,我們的自我價值,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家人或是其他什么東西,過度分析都是令人精疲力竭的,并且很少能真正提高效率幫助我們產出結果。相反的,我們由于對事情過度思考而浪費時間,或者不斷的重復著嘗試為所有可能存在的結果制定計劃,即便大多數我們考慮的場景從未出現。
這其中最大的一個難題,也正是為什么我們不斷的提醒人們你不僅僅等同于你的大腦——我們常常將這些初級的基于大腦機制的想法,渴望,情緒化的感受,沖動以及在面對重要事物時的那種渴望,假設成是本該如此的。(而實際上只是你大腦運作中的一些副作用)
他們給出了跨越過度思慮的四步計劃:
重新定義你的這些想法。
重新組織對自己經驗的理解,找到你的認知錯誤。
將注意力重新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重新評估你的大腦對待新信息時所產生的反應。
在經歷這樣四步之后,你很可能就意識到“你的大腦不知道自己在發生什么”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情。當你和自己拉開一點距離時,你就能了解到為什么對同一個念頭你總是翻來覆去的思考,然后你就可以停下這種循環,開始新的生活。
我們都可能會過度思慮,過度分析,浪費大量寶貴的時間陷在我們大腦的思慮之中。要點就是,最小化這些念頭占據的空間,之后使得他們盡可能的化為實際行動,之后這些念頭將不再是你前進路途中的阻礙。
更多內容請關注Anonymous(微信號:howtobehuman)。一個關注思想與文化的公眾號,致力于提供哲學、心理學、科學等多元化內容,以有趣的形式呈現有營養的內容,幫助讀者成長。
轉自一讀-劉才昕